小时候对儒家文化说不上好感,毕竟封建迷信,禁锢思想是他的代名词,因此就没打算去了解儒家文化。但我们这个民族已经深深的烙下了儒家文化的印记,即便是你不想去了解生活中也难免接触到。诸如家家都会有的“天地君亲师”,家族礼仪规范,忠孝仁义等等,不说不知道一说起生活中很多细枝末节早已受其影响深远。话虽如此但是大多数人是不愿去承认,甚至反感的,以至于如今儒家看起来就像孔子说的:“惶惶如丧家之犬。”
今天的中国社会不仅仅是儒家文化的式微,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在衰退。一直以来总是不免感伤,如何才能挽救我们即将逝去的传统文化呢? 在我多年摸索探究中我终于想明白了,儒家文化的式微,也将是传统文化的衰退,毕竟传统文化都是在儒家思想下成就起来的,很多脱离了儒家思想的传统文化,也就脱离了文化的根基。如漂摇的浮萍虽然可以茂盛,当终究根基不稳随时会被取而代之。
中华文化成就如此斐然,难道儒家思想真的就像我们印象中的那么不堪吗?于是我试着去读了《论语》虽然说不上多了解,但也并没有觉得有多不好。争议比较大的还是那几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备受今人非议:怎么能将女同胞跟小人相提并论呢?纯粹性别歧视。其实这是望文生义,误读孔子。这里的“小人”不是指奸诈小人,而是指体力劳动者,具体地说,指“下人”,家仆;“女子”也不是泛指所有女性,而是指妻妾。“难养”的养不是抚养的养,是侍候、将就、相处的意思。孔子说女子与小人难侍候难相处,是说的家庭问题,夫妻之间,主仆之间,亲近了,她(他)们会端架子;疏远了呢,又会啧有怨言。当然这句话还有很多解释,这个解释也是我最满意的。而哪些肯定的说孔子是在歧视女性,一定是在断章取义,通篇看完论语就会觉得孔子不会是这样的人。接下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常常被指控成愚民言论,要知道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里话也可以这么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解释是不是更符合孔子有教无类,仁的思想呢?还是那句话一定要通篇看完论语才能下定论。
再来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什么我要把这句话拿出来另说。因为这句误会更大,影响更深远。这句话也是三纲五常的源头。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通常被理解为是规矩,君就是君,臣就是臣。父就是父,子就是子这是不可改变的,这么理解大错特错。其本意是君要有君的样子,臣才会有臣的样子。父要有父的样子,子才会有子的样子。为什么这样解释,我们再来看看孔子后学孟子又是怎么说君臣关系的:“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当以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我当以仇人报之。”这句话不用多解释简单明了。再来说我们痛恨已久的三纲五常,这是汉代大儒董仲舒正式提出的记录在《春秋繁露》里:“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如此看来依然清晰明了,是不是发现与我们平常看到三纲不一样?没错,这其实是后来的统治者将不利于统治的部分给抹去了,只让人看到有利于统治的部分,这究竟是什么开始的后面再说。那么如此看来从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董仲舒提出三钢完全是一种继承发展关系。至于五常“仁、义、礼智、信”又有什么问题呢?
接下来又一句被饱受诟病的一句名言:“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提出来,通常的解释这句话严重限制扼杀了中国人的思想。有时候人就是这样,光看这这句话确实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于是也觉得这句话好没道理,因为我曾经也就是这么认为的。但我再次知道真像后又一次震惊了我的认知,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永远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一定要自己求证过才敢下定论,甚至即便是求证过的也不一定就是对的。那么“存天理,灭人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还是来看原文吧:“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断章取义害死人啊!如此这般的曲解,断章取义的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我们都报以怀疑心态,去求证过后再下定论会不会更好了。
梁启超先生说清代考据学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么说是给予追本溯源较高的评价。但那也只是儒家思想的最后的曙光,当时的统治者完全没有当回事,甚至严厉打压,落得个“明哲保身”“了无益处”的名声。 那么儒家思想是否与现在社会就难以融合相处了,过时了?不然,其对社会道德体系,民族信仰都是有积极作用的。“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周礼 司徒篇》。此六点当今世界又有哪个政党不需要做的呢?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对政治建设,依然有其合乎时宜的一面。儒家思想我不敢说他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思想,但可以说他是在追求更好的思想。至于越到后面思想越狭隘,这完全是统治者的意志,与真正的儒家思想无关。追本溯源,还儒家思想以本来面目才能更好去发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