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说的?中国人有时候随大流儿凑热闹。
不准确,中国人凑热闹是随时加永远啊!
瞅见食档饭肆排队的,
怎么就老是好奇呢?
怎么就老是去找队尾的人问个究竟呢?
而且一打眼如果队列里面四五十岁的阿姨占比超过三成,就会产生强烈的信任感呢?
这不,石记馅儿饼档口这队伍有个十好几号人,人家那门脸儿也就半米,夫妻俩忙乎着一个包一个烙。关键是,队伍里阿姨够多。嘿,我这脚咋就不走了呢?
一边排着一边刷刷手机看看蓝天,耳朵里杂七杂八的,近处三轮车链条花楞花楞,不远处小轿车滴滴呜呜,对面时不时闲聊的响动,忽而老北京腔儿,忽而还有不明所以的西北普通话。对了,这儿牛街呀,西部来的穆斯林很多,比如路口儿聚宝源一水儿的甘肃天水张家川。连秘制迷你小烧饼都是西北调味,口味和老北京涮肉馆儿里的烧饼差别极大。
馅儿饼在锅里滋滋作响,前面排到的人十几个二十几个的买着,一锅出来三两个人就抢光了。
我身后三个阿姨已经数出了究竟:
“一锅才29个呀。”
我一边闻着飘散于空气里的焦香一边接话儿道:
“嗯,周围住得不远的,买回去当主食,一家子的量,一锅也就卖两三个客人。”
此时正晌午,路过的人十有八九没吃午餐,于是不断加入队伍排着。
手脚麻利的夫妻俩,供应速度也还能接受。小二十分钟吧,就到了我了。一个牛肉大葱一个牛肉韭菜,要了个盘子就地解决吧。屋外一张桌子,店里两三个座位,空间就这么丁点儿大,大家都自觉的狼吞虎咽着。这时候排队的已经有二三十位了,先买着店用的,边吃边沐浴着好几十双眼睛深情款款的注视,仿佛变作这小小舞台上的小小默剧演员。
馅儿饼呢?两个字形容:厚、重。皮儿薄馅儿足汁水充盈,酱香葱香十足。很咸,深谙这北京回民饭食的真味。但凡小街小巷深处的餐食,二姑三婶儿大舅妈都愿意排着队等着的,得占着足料新鲜和实在,久而久之竟成为了家里餐桌上的一道固定选择。
随着最后一口馅儿饼就着盘底汤汁下肚,我的心思已经飞去了斜对面的宝记豆汁儿,打上斤外带,再来上块儿原榨的山楂糕、新做得的豌豆黄儿还有驴打滚儿。沉甸甸的拎着,对了,下午好像约了人去星巴克尝尝本季的巴西黄波旁,这左手街巷右手装腔儿恐怕也只有在姆们大帝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