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学校已经石楠花开,我也工作快1年了,试着给自己做一个系统的总结,这是第1篇。结合工作经验和产品认知,试图跟你一起建立体系,这样做起产品将变得更加高效。
需求是每一个产品的源头、开始、是后续展开工作的基础,如果需求的定义都搞错了后续的付出也将变得无意义。产品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需求,但是大多数的需求是多样的、多层次的、动态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在理解用户的基础上再结合实际场景,去洞察用户的真实需求,这也是成长为一名优秀产品的核心关键。
确定目标用户;用户是一个群体的代称,用户是由背后需求串联起来的有着共性的组合。他们是C端用户、也可能是B端用户,他们是需求的集合体。C端用户具有广泛性: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潜在用户;不确定性:一群人即使有同一个需求,他们的需求强度也是不一样的,像一群人早上去上班有的想早点到有的觉得晚点到也无所谓。这就需要我们花更多的精力去调研了解,不断地抽象出用户的特征情况和基本属性,确定我们为谁服务之后才能更准确把握需求。
像B端的用户群体就很明确,正常情况下这群用户是固定的,我们调研起来也非常方便。笔者是做O2O产品的,调研过很多店员,他们提出的意见也很具体相比于C端用户他们的需求也更加明确,大多数也都是站在店员的角度去提的,但是我们作为设计者更要从协调全局利益去考虑,并不能仅仅考虑一部分用户。无论是C端还是B端,了解用户是是做产品的前提,用户的内在特质是用户需求走向的关键。了解用户并在后续的迭代中不断修正对用户的认知,这是我们进行产品决策的基石。
带入需求场景;每一个需求都是在一定的场景下发生的,抛开场景谈需求都是意淫。例如,我们收到用户反馈想买羽绒服,于是我们做一批羽绒服但是没人买,因为现在是夏天,那个用户在冷库上班。我们在通过调研或收到反馈需求后,必须要确定这个需求场景是否存在,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实践验证,亲身的去检查这个需求场景是否存在,这也是很多大佬强调的产品经理自己首先是用户。若自己因特殊原因不能做用户,也要尽可能多的接触了解用户,确保需求场景的真实性。
有了用户有了场景,才产生了后续不同的需求。一个用户在海岛边可能会有游泳的想法,在沙漠中行走时会有骑骆驼的想法,把用户放在具体的场景下,我们更全面了解用户。在不同的场景下用户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这是用户需求的外在的影响。
理解需求强度;需求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上线效果,要确定需求的强弱,我们可以从3个点判断。1必要性:该需求对于用户来说是否是刚需;就像一个人必须要喝水一样,是必须的。但是每个人每天喝果汁这个需求必要性就减少了,喝新鲜现榨果汁这样必要性的用户就更少了。2广泛性:用户数量越多意味着这个需求越大;一小部分人要喝现榨果汁,一部分人要喝果汁,每个人都要喝水,人数越多意味市场越大。3频率:频率越高需求越强;像出行上班一样,如果只上一天班的话,可能使用各种方法出行,但是若是每天上班,大多数用户就需要更高效的出行工具。在时间维度上,若时间仅存在一点或一段时间则需要评估做与不做的投入产出比,例如开发后能仅使用一周的产品。总结:必要性X广泛性X频率=需求强度
总结:1.产品立足与用户,需要尽可能的多接触多了解多总结用户的特质,不断地去迭代心中的用户模型;2.用户结合场景产生具体的需求,在场景里的需求才是有效的具有参考价值的;3.在确定需求池后,优先做需求强度高的且能为公司带来收益的需求,这样投入产出比最大。公司的需求可能是多样的,最常见的为了赚取经济利益。若对于公司来说没有利益点的事情是无价值的,我们要判断满足这个需求的成本和收获的投入产品比,像用户想买5元的饮料,我们生产的成本都要10元,那么每生产一瓶都要亏损5元,如果这样还不如不生产。一个有价值的产品的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公司的需求。我们产品经理作为公司与用户的中间人,推动这2方进行价值交换,从中赚取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