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去平遥之前,对古城的印象无非是雕梁画栋,青砖灰瓦,檐牙高啄,钩心斗角,铺路的砖石承载着过往的历史与未来的行人。走近平遥古城,给人的感觉却带着几分异样,这并不是说过去对古城的印象有了偏离,而是着实无法用那种浮于表象的文字来评价这座矗立了2700年的城。
傍晚自霞阳门进入古城,迎面而来的不是西天灿烂的晚霞,而是一种直入人心厚重感,这种感觉来自于每一座城楼,每一间房舍,每一块砖瓦,每一棵老树,每一面幌子,同时在你的心里面又很难将这种感觉分解,那是一个完整的灵魂,是古城的灵魂。
古城的城墙高耸庄严,背光下更显得厚重,当这份厚重敲进心里,脑海中泛出的却是大漠里矗立千年的胡杨。荏苒时光斑驳了城门的朱红,剥蚀了城楼的雕梁画栋,却似乎没有给城墙留下多少印记,正所谓大巧不工,剥离了繁杂,剩下的唯有坚固。优等的人心,当如此,不必华丽,必须牢靠。
古城的街道宛若枯叶的叶脉,清晰而繁杂,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融通了一切。大街小巷两旁皆是深灰色的高墙深院,将大城分割成一块块跌宕起伏的历史,向愿意探寻的世人倾诉各自的传奇。一座古城,也是一本古书,每一寸热土都是书中的一个字符,把曾经的风雨烟云不动声色地印入书中,在临风开卷的时候,让处于其间的人们浑然置身于这段素昧平生的时空,在时间的褶皱里感受沧桑和必然,那种感觉,宛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那人便走进了你的心里,进去了,就再也分不开了。
行走于古街之上,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沙,千年以来,有多少行人曾留下过印记?尘沙无数,积淀成脚下的厚土,每一步的身后都成为历史,每一步的前方都是未来,在这里,历史不用回顾,更不必穿越,你会不由自主的把自己写进历史,想过、来过、走过你便属于了这里。
平遥的气魄源于晋商,富可敌国在这里大概也只是平常的词汇。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如此感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那些比较象样的金融机构,最高的总部大抵都在平遥、太谷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大城市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晋商的宅子高墙深院,固若金汤,宅子之内几进几出,循规蹈矩,身份越高进入的越深。房子之上,悬挂的是挂着铃铛的大网,若有飞贼进入,网摇铃响,这也是报警电话为110(摇摇零)的由来。宅子之下的某处,是用来存放金银的库房,置身其中,不知哪一步的下面便是金山银海,这是晋商的胆气,是晋商的智慧,更是晋商汇通天下的梦想。街市纵横,票号林立,商贾云集,厚重的门栏开合之间,记录了多少人来人往,掌柜的算盘声里,铸就了多少金银帝国。
毫无疑问,平遥是一座商贾之城,然除了城墙之外,有一所建筑却有着超然的地位,那就是被誉为古衙之最的平遥县衙。厚重的大门,高高的门槛,呲牙裂嘴的石狮,青白方正的照壁,森严和威武,让人不寒而栗。过门进衙的时候,不要把脚踩在高高的门槛上,一定要跨过去,这是规矩。商人逐利益,衙门将法度,商贾之城与衙门之最相得益彰,大抵也是平遥古城矗立不倒的原因之一。正如县衙门口的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有情有理有法,不造孽不欺天,想必亦会得天之庇佑。
不觉间,夜幕降临,古城的夜色,美的浪漫,每一个画面都仿佛加上了岁月的滤镜,那是一种宁静而温暖的感觉,幸福就萦绕在指尖,你所需要的仅仅是把它攥进手心。在人世间行走,看不尽万家灯火,品不完苦辣酸甜,谁又敢说曾得到过完美,有时候,人生就像古城,你可以品味它的辉煌,也要接受它的破败,若将感受化为纠缠,则与幸福日行渐远,过去与未来的交集就在当下,透过窗棂,但见灯笼点点,屋檐的雕刻在灯光中影影绰绰,亦真亦幻,人心中真正纠结的东西,又有多少是非真假,到头来不过是迷幻心灵的杂尘。在这样的时刻,与爱人相对,红袖添香,烧一壶热水,沏两盏清茶,写两行文字,你也许会忘记了自己。这种感觉,真实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