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的小组,让我再一次看到作为正向依赖的人,会因为自己的需要,不断的讨好,委屈求全,想要每个人都满意,结果每个人都不满意,看起来像向日葵一样,到哪里都受人喜欢,把微笑开心都展示给别人,而内心为了维系自己这个好人的人设,很痛苦,很难受。
哪怕情况这么糟糕,也还会紧紧的抓住那些幻想,幻想着有一天孩子会改变,伴侣会改变,让自己处于幻想的城堡中。好让自己不要去体验那些失败的感觉。
从小在妈妈的表扬声中长大,我们以为自己一直都是妈妈心目中引以为傲的孩子,没有被妈妈虐待过,在记忆中都是表扬,都是掌声。
而表扬也像硬币一样有两面,为了得到表扬,我们就要远离那些看起来不好的感觉,把脆弱埋得很深,同时也会为了这些虚假的表扬,不敢做真实的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能吭一声,因为要像男孩那样刚强。
从小就看到如果自己做得足够好,就会被表扬,为了被表扬,还只有8岁就和姐姐挑很重的豆子去很远的地方打豆腐,看到被妈妈表扬的样子,所有的辛苦,委屈都没有了,那个重要性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而重要性是需要不断的被喂养,上一刻被妈妈表扬了,下一刻因为不小心把豆腐倒在地上了,被妈妈劈头盖脸的一顿骂,从此铭记在心,一定要做好,不能失败,不能让妈妈生气,不能让妈妈失望。
长大结婚了,也自动的用这样的模式,不断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个人承担家里所有的开支,所有的家务,送老公考研究生,考博士,那么的承担,那么的付出,以为只要再努力一点就好了。
哪怕换来的是冷漠,是威胁,还是会因为自己的害怕,自己需要成为一个让别人羡慕的人,需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需要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修成正果,正在幸福快乐的生活。
所以生活中哪怕已经焦头烂额,完全没有出路,还依然让自己不去触碰这些危险,不断的把这些事情掩埋起来,不敢说真话,不让父母操心,依然想成为父母眼中的骄傲,成为妈妈眼中那个比儿子还管用的女儿。
看起来纷繁复杂的故事,因为孩子玩手机的问题,父亲的暴力威胁,母亲的妥协,看到自己的恐惧,看到自己的孩子被虐待,也不敢站出来,保护孩子,眼看着孩子被父亲赶出去,孩子想要留在家里 ,不让进门,哪怕妈妈看到孩子在门口徘徊,也不敢把孩子叫回来。
到现在孩子不想回家,无心学习,还以为只要孩子改变,和伴侣的关系就会好,紧紧的抓着这么多年精心打造好的好人形象,哪怕里面已经危机四伏,宁愿躲在幻想的城堡里,让孩子状态越来越差。
我们以为的害怕被抛弃,害怕孤独,还不是最害怕的,真正的是不想面对自己的失败,一败涂地,不敢让父母知道,自己并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好,需要这个光鲜亮丽的伴侣,好让自己所有的辛苦付出的没有白费。
从小,在父母面前,要做一个好孩子,满足妈妈没有儿子的愿望,把自己变得比儿子更有用。
长大了,要成为向日葵,处理好身边所有人的关系,工作要做好,而且特别希望得到认可,这么努力,就是为了被认可。
在关系中,特别需要伴侣的认可,哪怕她再努力,把所有的都做好了,儿子没有教育好,这所有的好就化为乌有了。
当我们想要证明的时候,不断的努力,却总是有不完整的地方,带着焦虑,带着恐惧,想要证明,而这条证明的路没有尽头,哪怕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了。
孩子是我们的镜子,孩子出问题,不是改变镜子就可以了,而是透过镜子看到自己的内在,原来我有这么多的害怕,为了不去面对自己的恐惧,不断的做很多事情,把这些恐惧埋藏起来,而孩子就是来把这些脆弱全部都掀出来。让我们退无可退,逃无可逃,越隔离,孩子的问题越大。孩子要做出更大的事情来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脆弱。
孩子会因为触碰不到父母的心而孤独,而不安,妈妈越隔离,孩子越要做出偏差问题出来,孩子的一切行为都在呼唤爱。
以为自己是受害者,很委屈,很多抱怨,而这些都会因为自己想要维系那个美好的人设,需要自己是那个足够好的人。
除非我们能够停下来,把注意力收回来,去看到,孩子的刺激行为,是帮助我们看向自己的内在。让我们有机会触碰到自己的心,从而能够触碰到孩子的心,孩子害怕学习不好,不敢去学校的无力的感觉,妈妈有一个没有教育好孩子,不知道要怎么办的无力,和儿子在脆弱中相遇,看到真正的自己,不被那些需要和恐惧推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