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适合喝茶,哪怕并不寒冷的南国,
恰好的水温,也足以抖落衣襟的料峭。
与弘书堂的李老师,小喝过几回,他那地真是个喝茶的好去处,光那满室的书画墨香,都够把那一盏茶,氤得幽思满杯。
老师微信说:“有空么,过来喝茶吧。”
我问:“好嘞,都有谁啊”
“茶艺界的老师和几位茶艺师”
心惴惴然,还没跟“行家”喝过啊,奋勇答:“哇,太好了,来长长见识!”
看,约茶比约酒容易多啦。
酒是好东西呀,酒能通神,不约上三五人,把那情致助推到放肆,便会悻悻而归。
茶不一样,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得味,怎么着都行。
齐了,茶艺师开始泡茶。
一桌人全神贯注,屏息凝视,
提壶,倒水,温壶,烫盏.......
每一个动作都自然而富有美感。
泡茶讲究技法,也讲究情致,
我二者都未得其法,不过随心自然。
所以,想来瞧瞧这专业的泡法步骤,
于是,提着一颗心,看投茶,看冲泡......
事与愿违,等茶的时间,思绪早已不在那一杯茶上。
遍想喝过哪些茶呀,各种气韵和滋味冲上脑海,
环顾满墙书法,又跑去余秋雨的《笔墨祭》里浪荡,
古时,有宏大的社会必须性背景,为书法做着自然的温床,
一个小小的便笺,都可以是书法的赏析地,自然,随顺,诚恳。
而今的书法,是需要刻意维护的幽径,美则美,
但要在物质的世界里,走得坦然,需要何等洒脱的心境啊?
纠结难捱,退而又想,背包天涯的大冰,
不照例《我有一碗酒 , 可以慰江湖》,
不还在《好吗 好的》里直心畅意,
所以,请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所以, 林清玄可以暂不论茶类茶道,安然在月光之夜,温起一壶松子茶。
在一个个臆造的“江湖”走过,
提着的心,早已放下,
眼里无茶,茶便入心,
有那么一瞬间,
箫曲幽咽,茶水静注, 时空的静定感汩汩而来,好嘛,啥也没看着,茶已一道道品过。
第一道茶,林老师问谁喝出来是什么茶?
再熟悉不过的熟果蜜香,清丽出尘的热带山岭气韵,因当只有五指山的水满红吧。
侥幸答对,老师对我这个过来蹭茶的“茶友”有些诧异。
第二道,普洱熟茶,有人喝出了年份,有人道出产地,林老师给我们讲解一些普洱常识,我呢,只管在这红褐色的醇滑里,探寻难得的木香与陈韵。
第三道,金牡丹岩茶 ,以前没喝过,据说这是岩茶里香气最浓郁的。
旁坐较少喝茶的朋友,接连喝几道茶未出声,直到这一道,终喝出点滋味来。
我暗自觉出,有黄角兰和栀子的浓郁和清雅,一查,果如此。
第四道,安化黑茶,我素来较偏好乌龙及红茶类,黑茶少喝。
今天这款黑茶,虽是由习茶不久的茶艺师泡出来,但据老师评价,已然不错。
除了陈韵与木香,还有罗汉果的药香与甜滑.....
一次喝茶雅集,
除了茶席的天然之美,茶艺的自然遂成,茶人的各成一色,
引人入胜的便是在各种滋味和气韵中,流连,更迭....,
可最终,数杯下肚,杯底空空,
总会怅然思忖,我们到底有多爱那一杯茶?
有多少人沉潜于茶艺,
又有多少人借道于茶。
余秋雨曾感叹,“英国从中国引进茶叶才三百多年,却构成了一种最普及的生活方式,
而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实在太久了,至今还彻底随意,仍有大量的人群对茶完全无缘。”
如同笔墨书法一般,我们少了那个宏大的社会必须性为背景,
要让茶变得更生活,便不能只停留在精湛考究的茶艺层面。
一杯茶,生活里可随时捧起,
好似在茫茫前行时,心中有几盏荧荧之光,些许浪漫,
更重要的是漫漫长路,心魂有所依。
一杯茶,用等待的时间酿一个“江湖”,
天南海北,肆意闯荡。
以梦为马,随处可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