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人生》是我大学时看的众多书籍中的一本,以前不理解为什么高加林那么贪得无厌,还曾调侃地写下了书评:
高加林内心里无法满足的贪欲或许不是出于他人性的扭曲,可能只是多巴胺神经元的本能驱动吧!
并非有意“幽默”,只是当时正好看到了关于多巴胺(控制人欲望的神经元)的报道,加之对这本书没人什么深刻理解,正巧将两者结合起来了。
马云也曾说过,在他还在蹬三轮车的时候,是《人生》改变了他的人生。可见这本书内在蕴藏了多少人间事,或许不同生活处境下的人,看到的也各不相同,人生向来就是这般无常无序。
内涵不够,并不想对这本书再做什么评语,仅仅是想做一个传播者,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可以去深入了解《人生》,或许这也将对你有所帮助。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西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讲述了高中毕业的文化人高加林几经辗转回到故乡,离开故乡又回到故乡的人生变化。故事的主要人物虽然少,但是还是有必要介绍一下。
高加林: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是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虽然生于黄土,却一心向往大城市。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尽管带着虚荣好胜的心理,但毕竟人无完人,都市和农村之间的矛盾,全都投射到他的身上。
刘巧珍:从生至死都未离开过黄土的淳朴女性,对待爱情无比真诚,虽然最后被伤害得那么彻底,却依然真心地对高加林表示祝福,以一场无爱的婚姻结束对爱情的向往。
黄亚萍:那个年代背景下的先进女性代表,虽然她蛮横任性,但确实充满了知性和优雅的魅力,同高加林一样关心国家大事,有着聊不完的话题。
回到黄土:
高中毕业的高加林进入教室编制内,过着自己认为有体面又符合自己兴趣的教室工作,但是却遭到了有权有势的高明楼儿子的顶替,虽然愤恨不甘,但也只能无奈回到黄土。他握笔的手根本拿不起耕地的锄头,在村里的生活简直是一场灾难。这时,本就对高加林心生爱意的刘巧珍走进了他的生活,用她的乐观和淳朴善良不断鼓励高加林。虽然巧珍没文化,但她的那颗热忱的心也逐渐感化了高加林,而这注定是一场不公平的爱情。这段隐涩的爱情还未发芽开花,高加林就因为关系得到了一份采访编辑的工作,他毅然决定离开这里,去城市。
离开黄土:
城里的工作让他跟高中同学黄亚萍再次相逢,同是当代知识分子,他们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长期的交往让两人越走越近,愈发突出了刘巧珍的格格不入。高加林在一次外出采访结束之后,本就心力交瘁,巧珍的出现让他感到了有一丝温暖。但是单纯的巧珍只知道她的加林哥着凉了,想给他带点保暖被子,却不曾想过她带的狗皮褥子在高加林眼中是那么扎眼,城里人谁还用这个,此刻的高加林已经忘了,他本就不是城里人。
故事发展在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到了他们之间的心酸。我从开始就十分喜欢巧珍这个人物,真的善良得让人心疼,我一边阅读一边期待高加林会好好珍惜她。但是直到看到了他们的对话,我才认识到,这个不公平的爱情注定是悲剧。巧珍难得来看一次她的加林哥,却不知道该谈些什么,说的全都是谁家的母猪生了几只幼崽,谁的庄稼收成很好之类的家长里短,这种交谈不仅让高加林很难受,也让我也难受,巧珍啊,这不怪你,你俩真的不合适。
经过挣扎,他最终选择了黄亚萍。这预示着他必须给巧珍带来一次灾难性的伤害。他选择在一个自认为合适的场合和时间,把这个残酷的结局告诉了等待惊喜的巧珍。隔着文字,我都能感受到巧珍那时的感受是何等痛苦,但她骨子里就是那么善良,她爱高加林,即使等不到他,也希望他好,她强迫自己接受了这个决定,挥泪微笑,她告诉高加林一定要相信自己,他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高加林,你这么混蛋!没错,就是说你,渣男!)
回到黄土:
克制一下自己,说回故事。最终高加林通过关系得到工作的秘密被人举报,他失去了在城市立足的最后机会。他被迫只能再次回到村里,而黄亚萍这个城市姑娘,是断然不可能与他一起在偏僻落后的黄土高原居住生活,对于高加林的结局,就是不仅失去了体面的工作,也失去了他所谓的理想型爱情。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原以为村里人都会嘲笑他,但没想到他们对他伸出的援助的双手,而此刻他也知道巧珍结婚了,但还是在求她姐姐的公公高明楼帮高加林找一份教书的工作,德顺爷爷都忍不住感慨到:多好的娃娃啊!而此刻的高加林早已趴在黄土上,痛哭失声。
经历了这么多,高加林也逐渐地褪去了骄傲,认清了现实,握笔的手也开始挥得动锄头。一次又一次地在地里,顶着烈日也不停下来,手被磨破了,渗血了也不松手,或许只有肉体上的煎熬和折磨,才能磨平他内心的悔恨。出生于这片黄土,现在再重回黄土,这没什么不好。至于他往后的人生,路遥并没有多加描述,可能这就需要我们每个读者的代入,如果我们都是高加林,我们未来的方向会在哪里。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