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是在我的什么时候,偶尔在书上浏览到一些读起来十分晦涩难懂的文字,什么什么“兮”,什么什么“也”,但仔细一读,又觉得十分耐听,那黑白交错的文字中间,就好比音乐一般,不经意间,就让人回味无穷,于是心里便觉得这文字十分具有韵味。后来回到我记忆的海洋中去寻找着这部分的记忆,才发现,原来这颗种子埋藏在了这里,它渐渐地,渐渐地生根发芽了……
是的,终于在某一天,当那段文字再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的时候,我的心突然间被什么不知名的东西震撼了一下,那种感觉,我至今还记得。那就好像尘封在远古的记忆突然之间苏醒了一样,那文字之间暗藏的音乐旋律,就如同众人在吟唱着既哀怨又浪漫的古典诗歌,如同编钟一般长鸣在山野之中久久不绝回响,如同那神秘的法师用巫文字占卜着生死,预知着天下苍生。那时候开始,我初识了这位来自几千年前的伟大诗人,一个来自楚国的屈氏贵族,一个来自长江流域的充满着人格魅力的男人。
我静静地坐着,回想着他的人生经历。倏忽间,我听到了战马奔腾时发出的嘶吼,秋风扫过枯木时的怒号,刀枪剑戟的响亮的碰撞,战旗随风飘摇时的咧咧声响,士兵冲锋时那响彻云霄的喊杀……狼烟四起,战火纷飞,乌鸦哀鸣,杜鹃啼血……我的记忆回到了几千年前那个群雄四起,铁马冰河,山河破碎的时代,也回到了有着他的那个时代。
公元前339年,楚国,秭归。静谧的天空下一道闪电极速地划过天边,那白色的电光似乎是天神降下来的仙术,照亮了一整片漆黑色的夜空。接着伴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他降临了,来得很神秘,看着那时间,正是寅年寅月寅时,父亲给他取了名叫正则,字灵均。不一会儿,天放晴了。遥远的天空,一道霞光闪过,留下了一道七彩祥云,那云慢慢地飘荡,飘到了秭归城宫殿的上空。那宫殿中的婴儿晃动着他的小脑袋,眼睛好像要睁开,望向秭归城的远方……
他很快到了读书的年纪,也许是上天刻意眷顾这样一位未来的伟大诗人,小屈原从小就喜欢读书,读起书来,一点儿也不含糊,经常背着爹娘,跑出城去,跑到后城的山洞里,安安静静地看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时常抱着比他还要高的竹简出入城外,钻研着属于自己的读书世界。除了日常读书,他最喜亲近平民百姓,常和寻常百姓的孩子打成一片,又有谁会猜到,这个满脸灰尘,喜笑颜开的稚嫩孩童是未来楚国的希望。
时光岁月白驹过隙,转眼又是几个春秋。一声马嘶从乐平里飞掠天际,马背上那个少年英姿飒爽,意气风发,分明脱离了当年的稚气,早已长成。少年骑着骏马,策马奔腾,驶向了山顶之巅,微风拂面,少年昂首挺胸,望向楚国郢都的方向,久久不能释怀,那深情的眼神,既深邃,又充满了青春活力,看着远处郢都的方向,仿佛正看着采莲的伊人。夕阳西下,残阳如血。落日黄昏后,余晖的一丝光亮穿透过少年的长发,一人,一马,一柄长剑,一头长发,一副定格在人心里的难忘又深刻的画卷。
那一年,天降异火,西风凛冽,风吹到了楚国的边境。秦师犯境。少年还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战争,在他的记忆里,七国之中,秦国是最强大的。他苦读兵书,学习政法策略,为的就是这一天。黄沙四起,马蹄声震响了楚国大地,伴随着隆隆的鼓声,一场战争拉开了它的序幕。少年站上了指挥台,看着袭来的秦军,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手中挥舞着七尺长剑,每一剑都竭尽全力,如同下方浴血奋战的楚人,前方是如狼似虎的敌人,后方是他们热爱的那片土地。鲜血染红了黄沙,剑锋划破苍穹。鸣金声起,秦师败绩。这场他的成名战赢得漂亮,赢得光彩。汗水湿透了他的脸庞,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少年拭去汗水,仰天长啸,那个时刻,大概是他一生中最令人神往的时刻。
此后的时光里,他都深得信任,官居高职,施展着自己的报国之志,也许对于他来说,这不仅仅是和楚王的血缘,更是因为这是上天赋予他的责任。到这儿,他的人生似乎已经完美了,这也是我内心最期望的结局,可是浩荡的历史进程容不得太多的单向情感,复杂的政治博弈容不得太多的是非判断。秋风起了,不要把最后飘落的枫叶当做楷模;白雪化了,又何必把第一场春雨当做仇敌。个人的,始终是个人的,然而历史就在那里,不离不去。我最终也还是得屈服于历史发展的轨迹,怀着不忍的心情将他,写下去……
郢都城,王宫内。一位满脸邪恶的奸佞小人向怀王递过去一张诉状,怀王发怒,一气之下,这一纸诉状,便将他带去了远离郢都的江汉,带去了远离政治,远离战争的一片荒芜。江汉这山水之间,又怎能装得下满腔的热血沸腾和报国之志?小小的池塘,又怎能乘得下翱翔九天的巨龙?“众芳”的背离和欺骗,“众女”的妒忌与诬陷,“灵修”的远去和不待见,他的路又在哪里?他的心又将通向哪里?于是他感叹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路漫漫,上下求索。奈何天,奈何地,心之所向,所想,都只有那远在千里的郢都城……
历史的轨迹犹如流星一般划破天际。那一年,天地都仿佛在哭泣,山川湖海都似乎在沸腾。强大西秦的百万铁骑踏入了楚国的大地,踏碎了楚国的山河表里……
火光冲天,刀光剑影,声泪俱下。不知是秦军的呐喊,还是楚人的哭喊……郢都城,破了……
我在回忆里,我站在郢都城门口,看着千军万马从我旁边奔腾而过,我听着楚人的哭喊,我也看着你,一直一直看着你。我知道你也在像我一样,想着你的郢都,想着你守护了一辈子的平民百姓,想着你的人生理想,想着那片生你养你的楚国的土地……我知道,你深深地爱着那片热土,我知道。我不忍心,我仿佛看见你一步一步走向河岸,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那回头的一瞥,不是对安危的牵挂,不是对生命的留恋,而完完全全是对故土的挚爱,对祖国的想念,对人生的叹息,对政治的无奈。我看着你,看着你,看着你终于站在了波涛汹涌的汨罗江的涛涛江水之畔。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候,关于你的一些已经遥远的过去,如同那水气般在我眼前氤氲开来。我走到你身边,我想劝你,想拉住你,但你心里边始终如一,就像你的离骚里的最后一句:“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我看到你的最后一个画面——我看着你深情地再次望向郢都城,再一次,含情脉脉,就像你少年时那样,不过这次,我一眼看去,看懂了你……
眼神迷离之中,我仿佛,我仿佛看到你走来了,戴着花冠,佩着长剑,穿着奇特的服装,挂着精致的玉佩,脸色高贵而憔悴,目光迷惘而悠远。和你年轻的时候一般模样……
我知道你至今还在,我知道死亡可以成为一种最唯美的跨越,我也知道也许你正跨着滔滔江水乘风破浪,在上空,注视着我们这群现代人。
我从回忆里走了出来,回过神来,老师依旧在上课。我掐了掐自己的手,不再想起你,继续练着我的字。缓缓看过去,在一笔一画之中,看着那字体,仿佛又看到了你瘦骨嶙峋的身体,因为那一笔一笔写下的,正是你的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