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蒂.莫傑爾
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是英國小兒科醫師,也是精神分析學家,他經常在文章裡提到「夠好的照料」和「平凡付出的母親」。他曾講過,只要「環境提供適當的條件......遺傳而來的潛能就能發揮出來」。他說的不是特別好的條件,而是適當的條件。你只能盡自己本分,沒辦法控制結果。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裡,我們很容易忘了這一回事,要是看到孩子沒達到非凡的水準或似乎並不快樂時,我們就會怪罪自己、怪罪老師或是怪罪任何一種外在因素。
溫尼考特醫師提醒我們,孩子在成長茁壯時所需要的並不是最好的一切;他們需要的,反倒是夠好的事物。或許包括夠好(但枯燥乏味)的家庭作業,夠好(但有點脾氣不好,又缺乏創意)的老師,夠好(但潮濕又有蚊蟲)的夏令營,還有夠好(但愛指揮人又膚淺)的朋友。仔細想想,其實「夠好」對子女來說往往是最好的,因為如果生活過得平凡、偶爾才出現不平凡的事物,你的孩子就不會拿平凡生活無法達到的標準去要求自己,也要求別人了。
我認識一位母親,最近毅然決定把「夠好」的原則用在小學六年級的女兒蓋比身上。蓋比就讀於一所私立學校,她並不覺得不快樂,只是對上學沒什麼興趣而已,每天晚上媽媽都得催她寫功課。測驗結果顯示蓋比可以進入為資優生開設的磁性課程後,她就從私立學校轉去那所有兩千名學生的中學。新學校的洗手間髒到蓋比一過中午就不敢再去上廁所了。她轉學後的第一年,學校就發生了兩次學生攜槍進入校園被逮捕的事件。以前那所學校每班有二十二個學生,新學校則每班三十四個人。
蓋比的感想是:在以前那所學校,我還以為自己有點像怪咖。我喜歡看書,但是其他同學房間裡都沒有半本書。可是新學校就很好玩了。班上的同學都聽得懂我開的玩笑!他們跟我看一樣的書,我們也會交換看。現在我比以前累上十倍吧,不過很值得。我在這裡真的很快樂。
蓋比的父母發現了女兒需要什麼,也抓住機會提供她所需要的。雖然校園、班級人數和洗手間都遠低於父母滿意的標準,然而對蓋比來說,這間學校「夠好」了。
別逼自己成為完美父母
我見過許多家長努力當完美的父母,努力為子女打點一切,以致於漸漸失去當父母的樂趣。他們太疲憊且不自覺會感到愧疚,反而無法享受子女童年的各種精彩表現。這些家長分秒必爭。要是拉娜在小水窪裡玩,媽媽就得把這場體驗轉變成有關生物的自然課;要是十一歲的布蘭登靜不下來或是心情不好,父母就會想方設法要把原因找出來,而不是放任不管。
在完美父母的花園裡,有幾個不同品種。有些全職媽媽認為最好把孩子訓練成表現優異,以證明自己在藝術、手工藝和撫養小孩方面都頗有成就;有些職業婦女,由於沒能像母親以前那樣,花許多時間陪伴子女而心生愧疚,於是便希望孩子生活裡充滿特別的事物;而兼職工作的母親則兩種心態兼具!接下來則是我們這些「高齡」的父母─當我們擁有這些能滿足自身希望與夢想的珍貴小生命之後,便將孩子變成我們最新的企畫案;步入中年,我們逐漸體認到生命有限,於是開始對自己及子女抱持著不切實際的期望。
我提供給所有這類父母的建議,就是去接納不怎麼美好的時光。對自己、對子女都少抱一點雄心壯志。別想要當偉大的父母,而是力求當個「夠好」的爸媽,如此一來,家裡每個人都能放鬆心情,生活說不定反倒變得多采多姿。
把老師當做盟友
無論是哪個孩子都無法五育兼優的,不管再怎麼被鼓勵或老師再怎麼厲害都一樣。
老師經常必須告知家長,孩子並不是下一個愛因斯坦,也不是下一位居禮夫人。許多家長還沒準備好聽到這種消息,就算兒女還在讀小學低年級也一樣。去年,我接到某位父親打來的電話,他火冒三丈,一再數落小二的兒子在老師那裡得到的對待:理德的老師根本不懂他有多特別。他十個月大就開始說話,還沒上幼稚園就會玩很複雜的電腦遊戲了,他很聰明又很有創意,每個人見到他都讚嘆不已─除了這個老師例外。她在乎的是孩子忘記交的家庭作業,還有上課時講太多話。我和內人想跟另外一位二年級老師談一談,看看能不能把理德轉到她的班上,可是校方卻覺得我們沒有充分理由讓理德轉班。
這位父親得知了我的看法之後並不高興,因為我認為,把理德轉離原來班級的做法,至少會暗示三種有害無益的訊息:首先是,只要他在某種情境覺得不開心,就可以避開那個情境,用不著想辦法解決;其次是,一般的規定並不適用在他身上;最後則是,他不需要尊重老師的權威。我告訴理德的爸爸,當父母抱怨某位老師很糟糕的時候,我通常會說:「很好呀!這樣子他在面對老師的時候,就會學到一些新的相處之道,以後他在職場或婚姻都可以派上用場。」要是你覺得學校裡每一位老師都很令人失望,那麼你就有麻煩了─不是這所學校不適合,就是你的標準太不切實際了。
發成績單的時候,通常也是家長與老師的關係面臨最大考驗的時刻。現在的老師,在給予學生建設性的批評、肯定孩子,並且培養他們的長處方面相當專業。在許多學校裡,男孩和女孩都被保護得好好的,而且太寵溺了。他們的成績單宛如一篇篇抒情文,裡頭詳述了每個孩子何以如此不凡的原因。有一位校長曾經表示,如今成績單變成了「法律文件和小說作品」的綜合體。
相反的,我讓一對女兒就讀的猶太學校就頗為實事求是。我還記得有一次懇親會談,老師跟我們談不到七分鐘就結束了,連聊天也算在內。不過我們得知需要了解的事:女兒在學校沒問題。如果我們想聽一些吹捧之詞,只要跟她爺爺奶奶聊一聊她就行了。這所學校並不是一艘度假遊輪,孩子不會等到畢業之後才驚覺發現:生活不是一連串受到鼓舞的過程。不幸的是,這種坦誠直率的做法卻不是常規,而是例外。
每個星期,老師花在你家小孩的時間其實跟你差不多。你了解你家的孩子,老師則是了解七歲小孩的專家,對孩子了解的程度比你這輩子所能了解的還多。只要在還不確定誰是誰非的時候,姑且相信老師是對的,忍著先別去抗辯或攻擊她,你就有可能把老師變成你和子女之間的盟友。
因為孩子本身而愛他們
在親子教養裡有個矛盾之處:倘若我們是因為孩子本身而愛孩子,不是為了孩子達到某種成就才愛他們,他們反而更能發揮自身真正的潛能。要是你太重視全A的成績單,或是安排一長串的課外活動,孩子就可能覺得自己得在各方面都表現突出,才能繼續贏得你的重視。如果孩子感受到你重視她是天性使然,自然會產生自信心,進而變得真正出色,就算樹上沒有掛上彩條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