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就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的农村是可以称得上是田园的,至少我生活的地方是那样的。
我所在的那个村子,虽然是大平原上一个很普通的村落,但又有着很大的不同,让童年的我因所住的村子而感受到一种莫名的优越。
这个不同,是源于小村子的构成。
村子四周环绕着护村河,平均有几十米的宽度,对童年的我而言,那已经算是很宽阔的水面了。
被护村河环绕的村落,是一个标准的圆形,在圆形的中轴线上,并排是整齐的八户人家,每家都有自己的小院,东面是房前、西面是屋后。
在屋前有一条土路,通过南北两座桥贯穿着整个村子,是出行的唯一路线。
这两座桥是后修的,据说解放以前是吊桥,村子里的人进出的时候吊桥会放下,进出后吊桥会收起。
所以,村子更象是平原上的一座岛。
正是因为这样独特的存在,村子在以往土匪横行及战争的年代,能一直保持着难得的安全。
解放后,安全的功能不再需要,却给村子营造了一种桃花源般的生活情境。
所有这些,还得感谢村子的最初建造人的辛勤与智慧。
后来我想想,单是把这护村河开挖出来,也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了。
据村里的老人回忆,说这村子的开创者,也是村子刘姓的先祖,当初带着三个儿子,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日夜兼工才得以完成。
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为我的童年生活平添的许多的诗意与快乐。
有了可以戏水与游泳的地方,所以我几岁的时候就能够做到人水合一,与水融为一体了。母亲经常要折了根柳条,在河岸上百般的威呵,我才十分不情愿地从水里出来。
那时,许多的美食都是从水里来的,有扔进灶火里烤的青蛙腿,有泥鳅与小鱼,还有有莲子与菱角。
那时,为了抓青蛙、泥鳅与小鱼,激发了许多的创意;为了采摘莲子与菱角,练出了可以拖着脸盆在水上漂上半天的功夫。
因为每家在河东都有一座菜园子,天不冷的时候,为了摘菜或者是给蔬菜浇水捡虫,懒于从南北的桥上绕路,每天河东河西都要在水里游过几个来回。
屋后是一个清幽的地方,因为无人打理,密密地树林里长满了野草,秋冬季节铺着满地的枯叶。
但屋后仍是必须要去的地方,因为屋后的半围护村河里满满的芦苇。
蒸馒头的时候需要苇叶做底,能蒸出满口的芦苇叶的清香;苇絮长成的时候,可以采了编成冬天必备的鞋子,我们那儿叫做“毛翁”,很暧和;苇节会用来做席子,那是夏天的必备,在滴着露水的夏夜里,躺在屋外的绳床的苇席上,有着透心的清凉。
我总是害怕去屋后,特别是傍晚的时候,密密的林子里比外面要暗得多;蛇也很多,虽然听说那儿的蛇并没有多大的毒性,还是小心翼翼以免碰着它们;也有许多不知名的动物发出声响。
芦苇荡对童年的我也是很恐怖的存在,我能从中看到许多窥视的眼睛。
所以,小时候让我最害怕的梦,便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我拉到屋后,这时我便惊醒,再也不敢睡去,盯着门缝里的月光伏在床头,一直守到天明。
但美好还是居多的,且带着许多的诗意。
所以童年的我,有着越出年龄的对诗的喜爱,想来这都是得益于我所处的那诗一般的田园环境。
我能随时看到“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的场境;也能深切感知到“鸡鸣桑树巅、犬吠深巷中”的意境;还曾站在在旷野中呤过“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诗句。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去了城里,自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到那童年记忆中诗一般的村子,但加了更美好想象的田园生活,却成了不断构筑、并越来越美好的梦境,给了我越来越大的企望。
从环绕着碧水的小村子,到一座四线的小城,并辗转到许多的越来越大的城市。
那些地方,白天里有匆忙的人流;夜晚下是灯红酒绿;有着林立而密不透风的楼群;看似休闲的公园却透着无比的生硬。
曾经的美好的记忆,加上处境的对比,不断地强化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我曾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企望能回到那记忆中的田园生活;我曾在与朋友闲聊的时候,不自觉地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渴望;我甚至于对曾经的爱人说过要带她隐居在一个想象中的满是花树的所在;我曾梦到过自己拥有一个山林中小湖心的岛屿,每天摇着船儿进出。
于是,在不久前,我明是借了去看往远房亲戚的幌子,其实是为了重温那田园的记忆,回到了童年生活的村子。
那儿再也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不仅是物是人非,而是物非人也非了。
护村河不见了,因为可以获得更多的收成与利益,被填成了庄稼地,那座岛与周边的平原终于连在了一起。
横在中轴线上的整齐的茅草屋与土坯小院不见,成了散落而杂乱的多层砖混小楼与高墙院子。
中间的土路不见了、南北的小桥不见了,一条水泥路生硬地延展到看不见的尽头。
让我害怕的屋小小树林不见了、芦苇荡不见了。
没有捉青蛙的地方,也不会偶而走路的时候不小心踩到爬过的螃蟹。
村子里几乎没有了年轻人,徜徉半晌才见到过三两个勾着背的老人蹒跚而过。
村子很静,还是标准的农村的感觉,但不再是过去的样子,不再是记忆中与想象中田园的样子。
村子很寥落,看不到童年时的那种生机。
虽是曾经的乡土,却再出找不到曾经的诗意。
这儿,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社会标准的农村,有着现代的面貌,还藏着落后的影子。
有田有园,却失去田园的自然。
有着人气,却有些迟暮。
那些必须静心倾听的细微的生机都丢失了。
我知道,这儿已不再有我田园生活的寄托,承载不了我田园生活的梦想了。
但我依然有着田园生活的梦,但当下的农村已不是可以园梦的地方。
我向往着田园,但却不想回到当前的农村了。
我也越来越无法具象的构筑我心中田园的样子。
这几日,看了日本的一部美食加风光的电影,好象名字叫《小森》,那儿是一个群山环绕的盆地;是一个散落着几户农家的地方;主人公住着一个偶而有小动物光顾、并吓你一跳的木房子。
我想,那样的情境,或许也能算我可以接纳的田园生活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