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近觉得诗歌有意思,字词像一颗颗的珠子,串到一个载体上,就成为了章节和身体。
记起小时候,妈妈有段时间,睡觉前会给我读古诗。《红豆》是最喜欢的诗,加上配图总会觉得那里面的红豆和相思是绵绵软软的,说不出来哪里好,只知道是好。现在长大了,大学少了语文课,有文学欣赏课,不知为何,总觉得那些模板只是一个参考形式,是学者们率先总结出的经验。而对一个故事,一首诗的审美多还是来源于本身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最近总是有源源不断的想法,一会就会冒出不同的想法。中高时候,大多是对人对物,而现在多的竟然还会花时间,开始对自己构造出故事进行小小的思考,真的是一个从未体验过的陌生阶段。对观察人的表情开始感兴趣,对一个小动作里隐藏的性格标志感兴趣,想的实在是多了点。
话剧《收信快乐》里面的女演员,找的是一个台湾的女歌手万芳出演。可是她之前并不是演员,以前总是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冒险去找一位不是专业演员的人出演。上个学期,排一个话剧,在空间发布宣传照片。有位学过表演的学弟在下面评论说,这个剧是他艺考时的,很难演。当时心中也虚,可是演员们没有让我们失望。不过的确,时间不够长,一些部分还是没有到位。但是演出过后,那位学弟竟来找我,说也想出演以后的剧。
这几天在偶尔也在想,表演究竟是什么?自己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竟还是话剧社的成员。想这个问题,有些不好意思。可是,好像不管什么,都是边做边想边学的吧。突然觉得,其实表演就是把人物内心的感受揣摩,用一个故事,情节,音乐,舞美,妆容加之为佐料。用语言.肢体.表情展现过来的过程。而这种学习的来源呢?想,应该是建筑在对生活中人物角色的仔细观察而来的吧,与自身的经历有关,和"移情"能力有关。听很多学过表演的人说,表演课上,老师和他们说"解放天性"。大概就是把原来的自己给忘了,完全融入到角色里面去吧。把自己解放,换个词语吧,更应该叫"沉浸"。沉浸到人物的性格,人生里面去。
而万芳,生活经历丰富又坎坷。内心也一定是更加靠近故事里的陈淑芬。也因此,和金士杰老师表演的时候,总是每场爆满。认真做人,用心排戏。对表演者总是,满怀着敬意的。因为他们身上,融有的,还有另外一个人物的人生和性格。
2.和一位朋友聊天,说自己最近总是想法太多。他说,应该是你积累的多了。急忙说,哪有,我看过的书很少。因为人家读楚辞,教育学,中外名著,古典文学什么都看,实在是觉得受之有愧。他说,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而在生活里收获的才是第一手直接的知识。这话,让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的醍醐灌顶。
其实也有想过,只是不敢说。一个人想说话的时候,当身边的人意见不同的时候,有些耻笑,有些不解。实在,遇到一个敢说和相通的人难得。也实在敬佩那些,在时代浪潮里敢说话的人。
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弃医从文的勇敢,感受到了,不再是老师嘴里距离很远的一种感受了,取而代之是真心实意的崇拜。看过《黄金时代》的电影,萧红的一生也是漂泊而坎坷的。
的确,唯有一路上不断的经历和复杂,才能融和出感受和文字。
朋友说,以前他最崇拜文人和武将。因为前者有思想,后者有军事。而他说,现在就不想了,这两者,都是不幸诞生的。
而站在的我呀,想站在一个平凡人的角度。一路边走边想,边学,边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