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忠先生出生于1941年,祖籍是肥城市孙伯镇刘庄村上红山自然村人。现任西安文理学院教授,西安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篆刻家协会副主席,也是当代密体山水画派的开创者和领军人。
自2014年马先生再次应邀回到故乡肥城后,与家乡感情与日俱增,曾多次回乡讲学和参加重大美术活动,并捐建“马继忠美术馆”私肥城市美术馆“马继忠马士颖美术馆”。先生每次到肥城我几乎都参加接待和陪同,对先生相对知之较深,不仅对先生的高风亮节、故乡情深极为感佩,而且对先生的艺术成长道路颇有了解。不揣冒昧,谈些片言只语的印象。
马先生大学毕业后,深居秦岭太白山13载,整个身心都融入那里的崇山峻岭和风土人情,熟谙大自然的造化和人类生存的创造,在继承以范宽、王蒙等为代表的传统密体山水画派风格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实践,使其作品既有南派山水的清新俊爽之美,又有北派的豪迈朴拙之气,给人以独特的美感,别开中国当代密体山水画派新格。陕西美协原主席王西京先生评价说:“他的密体山水画已经形成了自己完整独立的艺术体系,解决了中国画的很多线的问题、疏密的问题、虚实的问题、刚柔的问题,对中国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
马继忠与大山为伴、与山民为伍,与太白山风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初为山所囿、所累,所烦,后又登山、吃山、玩山,进而入山、务山,看山、观山。最终与山为友、与山为亲,山融入了他的思想和血脉,成为他精神的寄托和人生的财富。在创作中,他一方面坚持深入研究传统,广收博取,融会贯通,一方面以自然为观照,描摹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山形林貌融入了他的思想和血脉,成为他精神的寄托和人生的财富。因此,他的密体山水画多作崇山大岭、茂林飞瀑,景观恢宏,气势豪迈,笔墨含情、气韵横生,颇具北宋山水的阳刚之美。同时,他与那里的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密切相连,故而,他也画山中常见的篱笆、柴垛,炊烟袅袅的石屋;画崎岖蜿蜒的山道,碎石、小草,牛羊和樵夫。他如醉如痴、至真至诚地爱着这些山水、人物,他的创作就是这种精诚、动人的感情的抒发。他用丰满绵密的线条,营造出气贯长虹的大气势。他笔下的千山万谷、密林茂草,远观气势宏大、深邃,近看笔法纯熟、练达,内探物象、外察气韵,是心灵与自然完美契合的产物,达天人合一之境。对此,他曾作这样的解释:“有人说我的画用笔太碎,但我认为非用碎笔不足以表现出太白山所特有的风韵情致;有人说我的画画得太密,但不密就表现不出太白山的丰茂幽邃;还有人说我的画画得太满,但我在大山圈子里生活了十多年,出门见山,抬脚爬山,终日置身于大山的怀抱中,本来就见不到多大的天,为什么非要违背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将莽林大岭改变成‘马一角’、‘夏半式’的残山剩水呢?我忠实自己的感受,是大山的生活造就了我的绘画风格。”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热情,对艺术的坚定信念和生命的执着精神,成就了马继忠的密体山水画风格。
马先生童年丧父,与母亲、姊妹生活在美国人安临来办的孤贫院中,年龄稍长即接受了新中国的教育,大学毕业后则长期生活在基层,饱受生活的坎坷磨难,但他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始终不改为人民、为时代作画的初衷,将自己的艺术根柢深深地植于生活的厚土之中,不急不躁,一寸寸生长,终于建树非凡。当年大山里的简单、朴实的生活经历也造就了他沉静、恬淡、清虚的性格。当他成名之后,他毅然把取之于自然,取之于人民的艺术结晶,全部捐献给他的母校,变成社会公共的财富,最终也成就了他伟大的人格。我近距离接触先生,每当他作画之先,总要进入沉默无言,净心涤虑的状态,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绪,直到达兴高意远之境。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即呈气静神凝、全然忘我之界。只见他重呼轻吐,恣意飞扬,动作畅行处,笔笔如灵蛇寻花,线线如筋脉喷张,力透纸背,在着力强调的地方则会轻挑慢拈,调控有度。整个画面处处以点线为骨,墨色为辅,细密中显雄放,严谨处寓空灵,密而不塞,细而不弱,工而不匠,韵而不俗,如风拂水面自然成纹。
在马继忠的作品里,看不到怀古幽情,更没有离愁哀怨,而是所有画作都充溢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着力表现山里人恬静欢快的生活景象。画为心迹,只有对时代、对人生深深的体悟,才能对表现对象有全新的审视角度,从而创造出代表民族,放之世界的艺术。
马继忠为人朴诚谦和,生活简单随意,对艺术却执着追求,晚年画风不断推陈出新,别开生面,有德艺双馨大艺术家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