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咖啡、教油画、教书、卖3D打印机、创客做产品,软件开发做系统,到做咨询,这两三年开始尝试各种跨界的创业。最近被人问了几次,你们这群创业的有没有总结出什么方法论呀?想想,还真没有,或许是潜意识中总觉得有了套路的人生就不好玩了吧?
回想这一路至今成就没啥,却是遇上了不少趣人趣事,也给了我不少启发和改变,既然有人问了,闲来无事就记录一下这一路上的所思所想呗!
差不多三年前,我和朋友用兼职时间一起搞了一家工作室,一个教油画、教咖啡的充满小资气息和情怀的地方。这,就算是我的第一次正式创业吧。从一开始的小念头,到中间的各种机缘巧合,再到三年来的运营,各种环境和心态的变化,除了收获一堆的友谊外,这一段创业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下面这些启示了:
启示一:你是拥有天才的嗅觉还是这个市场根本就不存在?
在筹备这个工作室的时候,我就认定了它必须有一个全开放式的咖啡吧台,来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这里的器材去做自己喜欢的咖啡。
这源于我当时对于精品咖啡市场的了解:当嫌弃连锁咖啡而转投精品咖啡的人越来越多,身边开始搞单品咖啡品鉴或者拉花培训课程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当大家上完这些课程之后总是会技痒,喜欢喝单品的人去到咖啡店总喜欢坐吧台和咖啡师讨论冲煮手法,跃跃欲试的想展示自己所学;而喜欢拉花的同学回到家则苦无机器继续练习。如果有一个地方,能有充足的器材让他们一展所学,那应该还不赖吧?至少在周围还没看到有类似的地方呢!
这时候,一个朋友就问了我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当你发现一个惊天商机而且周围都还没有竞品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是你真的天才式地嗅到了别人未看到的商机?还是其实根本就没有这个市场?或者说,这个市场其实窄得还容不下小资本?
自从我记住了这个问题之后,每当有新想法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我真的是天才吗?结果通常都不是啦(还是挺有自知之明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如果周围市场没有就不能做。而是说,越是市场没有的东西,越要小心调研小心做,那很有可能是无数烈士先辈都已经尝试过却依然没有打开市场的一个坑,前人是怎么死的,得好好搞清楚。
就像这里说的开放式咖啡台模式,咱们细看一下目标客户群:
* 首先是已经开始嫌弃星爸爸式的连锁咖啡而转投精品咖啡的人。这里可以参考一下精品咖啡馆的数量,以广州为例,真正靠咖啡豆品质和冲煮技术(而不是网红环境或者撸猫)存活下来超过一年的精品咖啡馆大概在10家内(原谅我对于精品咖啡馆的挑剔)
* 然后是这些精品咖啡馆顾客里,有兴趣自己动手的人。这里可以参考各大咖啡培训的班次和参加人数,可以看到班次顶多一周一次,然后每次都是10人以内,剩下的目标客户进一步缩窄了。
* 再来问问,在这些咖啡狂热爱好者(而又不是咖啡从业员)的人群里面,我们可以接触到其中的多少人?他们有多经常的需求出来炫技/交流/练习?这个频次足够养活这个工作室的基础支出和器材损耗吗?
* 如果觉得这个人群太少,我们有足够的资金和良好的marketing方法去培养市场和扩大宣传吗?
当细想到这里,往往就可以冷静下来(一点点),单单一个开放式吧台的idea应该还是不足以养活这个工作室咯。。
启示二:你想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前几天一位朋友搞了一个Fireside Chat(炉边谈话),里面提到一点:
If you create a company to purely make money as a priority rather than believe purpose, then you've already lost -- 如果你创建一家公司纯粹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某个信仰,那么你已经输了
三年前我或许是这么想的,现在,我看到的第一反应就是:放狗屁!
每个自诩有情怀的人估计都很喜欢上面这句话,当初搞这么一个咖啡油画工作室的时候,自问也更多是为了信仰、情怀而不是为了赚钱,但归结起来,这恰恰就是现在工作室不赚钱的很大一个原因。
当初筹备工作室的时候恰巧拜访了一位朋友,他刚刚在广州最繁华的地段开了一家音乐主题的咖啡馆。他跟我分享了一路走来的经历:当他开第一次开店的时候想的是“试试吧,不要亏太多就行”,于是以亏了几万块结束。第二次开店他跟自己说“要正经地做,多少得赚点钱不能亏”,于是结果还真的轻轻赚了几万块。于是,他得到一个朴实的结论:“你想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这一次开店他说的就是“必须努力好好赚钱做大生意”!现在他们已经在闹市区开了两分店做得红红火火。
我不确定情怀和赚钱究竟有没有冲突,又能不能共存,市场上还是有不少产品走红靠的就是卖情怀,但我相信的是,做事情背后的价值观和目的很大程度决定了事情的结果。
我Partner曾经拉着我讨论这个工作室的vision/strategic/value(当时被某司的培训洗脑了),我唯一还记得当时大家都同意的就是“be brave”、“be open”和“赚钱不是首要目的”。回过头想想,大概当时就是因为这个勇字当头,所以我们敢于不顾后果地去做这个跨界的尝试;因为这个开放,所以我们能够接纳各种不同看法不同爱好的朋友齐聚在这里,更不会肆意去评论各同行;但也因为同意赚钱不是首要目的,我们其实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去宣传和去想一个更好的盈利模式。
如果你真的只是想赚钱,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地对自己坦白,生意就是生意,我就是要赚钱,如果情怀能赚钱我就玩情怀,不谈情怀只赚钱也没什么好羞耻的!
启示三:丑话一定要尽一切可能的说在前面
准备筹备这个工作室的时候,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地点,后来机缘巧合遇上另外一位搞花艺工作室的朋友,于是大家就一起合租了一个两层的公寓。
刚开始聊的时候,大家想的都是说一起搞正好可以互相引流客源,可以一起互补环境,一起分担租金,完美啊!实际上,“相处好、同住难”实在是千古黄金定律,这绝对不是什么脾气好,互相迁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比如细微处的搞卫生分工,通常相对洁癖的一方总是比较难受,可能一方觉得已经搞好了,另一方却觉得还是不干净。比如一起合作搞活动,一方觉得可以随性搞,另一方却觉得要精密计划最后抱怨只有单方付出不公平。。如此种种,看着小事,却实实在在的消磨了大家之间的情谊。到最后朋友因为各种原因要提前退租了,大家不愉快之余我也险些要提前结束工作室。
后来跟其他朋友聊起来,发现死在合伙人、团队因素的创业项目实在多如十之八九。大家一开始总是会聊准入准则,好像这个生意就是稳赚了,于是得好好计划怎么分钱。却经常的非常避讳去谈及退出准则,大家都拍着胸口说,我死也不会退出的!结果后来万一发现还真是不赚了,于是又开始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各种撕破脸。
创业本就是99死1生,能遇上合适的团队和合伙人,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强求不得。要创业之余还留有情谊,还是得先把丑话说在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