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The Giver》,对我来说是一部和感受有关的电影。而非暴力沟通第四章正好讲到:感受。这也是我推荐给大家看的原因。
读书会里,大部分人回答我,对于“感受”还是挺熟悉的,我很欣喜,因为作者马歇尔书里说:在美国生活20余年来,好像想不起来什么人问过我感受。对于中国人来说,也不会比美国好到哪里去。至少我是这么长大的。这也是为什么我第一次看这个电影后,内心翻江倒海,泪崩。
第一次只为成为一个“自由人”而喜悦!
因为,电影里的人,都是被删除了感觉记忆的不完整的人。(因为元老认为“不同”可能会滋生嫉妒,战争,所以他们就决定使得世界相同,去删除感觉。)她们或许是有微笑的,但那一点点微笑都只是千篇一律的“出厂设置”而已,不带温度。
只有唯一的那个拥有智慧正直勇气还有远见的人会被选择来做“记忆传承人”,其他公民则记忆封存。这个特别举动还是很有“远见”吧。
这个新的记忆传承者叫乔纳斯,从他的视角,铺设了情节的发展。最初的视角就是少年“眼中的色彩记忆”。随着老者一次又一次传授,他的记忆恢复得越来越多,他忆起苹果是红色的,他的黑白世界里第一次有了那么明确的鲜亮的颜色,颜色刺激感官,产生了愉悦兴奋的感受。
他后来说下图两句话时,对我触动很大:
连动物都知道父母是什么感觉,他却被剥夺体会什么是'"family"“love”!(电影中family ,love 这是被删除的词汇,称为“非正确词汇”).甚至连痛觉都是没有的。
这让我想起一则极端无痛感有关的新闻。
无论你欢迎不欢迎,痛苦和恐惧也是人类安全和进化的保障。
我又在想:如果没有感觉,人活10年,50年又有何分别?意义又在哪里?我和他人又有何区别,有了他人,这个世界是否就不需要再多我一个?我又为何要来到这个世界呢?
凡事是二元对立的。如果从来不知痛苦为何物,那么又怎么能真正感知何为快乐,何为极乐,以及为何快乐呢?
有本书叫《接纳你的不完美》,我不要做个好人,而是完整的人。那这个电影看后,我也想说“完整”比想象的重要的多。
就像乔纳斯说的连动物小鸟也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也能经历动物感知范围的兴奋和焦灼,更何况人类?
最后,我们是否能少经历些痛苦的感受?或从不舒服的感受中转化?非暴提醒我们:一切感受都是需要的信使。提醒着我们此刻有些需要未被满足。
比如安全,尊重,平等,自由的需要。当我们通过行动,慢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我们也就能体验到很多正面的积极的感受,那时的喜悦才是生而为人沉淀下来的黄金。当走到尽头,可能就不后悔这生的追寻。
——那些满足的感觉,或遗憾的感觉,唏嘘的,无悔的,留恋的,感动的,温暖的,它们是童年的欢乐,忧愁,恋爱的忐忑和兴奋,结婚的感动和热烈,磨合的疲惫和困惑,孩子出生的狂喜和慌张,养育过程的沮丧和兴奋,自己成长的豁然开朗,相伴一生的淡定和从容……如果爱能指引我们穿过恐惧和万难,相信最后留下的,是人类终极追寻的体验:喜悦,和平,和爱。
这样丰盛的体验,谁会舍得错过呢?人生百味皆我权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