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认为哲学的事业是我能认识什么,我能做什么以及我能成为什么,而这三个问题实则围绕一个主题即人是什么而来。人们耳熟能详的思想家马克思曾经说过“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这个世界,而问题在于如何改造这个世界”。无论是康德还是马克思,他们都把认识自我作为终生事业。那么,作为有着五千年文化和文明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人的问题的呢?
说到中国文化与文明,离不开中国传统思想和智慧,而它们集中表现为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儒家以孔孟荀为代表,孔子提出的仁爱学说影响深远。无论是孔子的仁爱,还是孟子的仁政以及荀子的化性起伪,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论语》以《学而》开篇,强调了学习对于君子的意义和价值;“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流传,为后世的读书人提供了范导;《荀子》首篇《劝学》,即是再三强调不可停止学习。那么,儒家注重的学习,究竟为何而学?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以及学习之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认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正是由于个体所受的限制(既有时间性也有空间性还有认知性的),人们对未知知之不足,也就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丰富自我。这也就是《中庸》所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二道中庸”的意思。
关于学什么?孔子明确指出要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可以看出,孔子不仅重视对礼乐文化的学习,而且注重身体锻炼,还提倡审美教育。不仅如此,对于不同时节所习内容也有差异,春秋学礼乐,冬夏学诗书,如此等等。在《论语》中,孔子鲜明地告诫自己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那么,如何让学习更加高效和持久呢?孔子认为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学完《诗经》之后,可以学礼乐,然后学道。与此同时,学习贵在持之以恒,要与实践相结合,还要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如切如磋”。孔子还认为君子为了学道,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宝贵的生命:“朝闻道,夕死可也。”
对于学习的目的而言,孔子认为人要成为一个君子。“君子学道以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君子忧道不忧贫。”在孔子看来,君子是一个仁人,也就是有仁爱之心的人,君子具备仁、知、勇三达德,同时兼有仁义礼智信等优良的道德品质。正因为如此,君子身兼重任(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按照现在的话说,君子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有使命和担当的德才兼备之人,是一个心怀天下,闻过则喜的人。
综上可见,儒家,尤其是孔子强调的是学以成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