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128》
今天是己亥年庚午月戊寅日,五月初八,2019年6月10日星期一。
《中庸》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这一节学习德字。
船山说"中庸之为德"的"德"字很浅,是指功德的意思,也与"鬼神之为德"的"德"字同属一例,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性情功效。"但中庸是浑然一道理,说不得性情。"这是什么意思呢?
感性世界看得见摸得着,我们通过视觉触觉等五感感知世界。而知性世界则是抽象的,比如说公理、定理、规律等,都是概念构造的认识,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黑格尔称之为"超感官的世界",船山说"中庸是浑然一道理,说不得性情",就是因为中庸超越了感官世界,同时,中庸又超越了知性世界,这就是理性世界,简言之,理性世界就是反省的世界。
那么,为什么功德却能说得性情呢?从本原上说,功德可与鬼神之性相通,从生发上说,功德可与鬼神之情相通,但大要在功效上体现,"可令人得之而见德于人",所以,通常意义上,"功德"的"德"跟"得"是相通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功德具有浅显易见的特征。
德的另一个含义则是深刻的:行道有所心得。为什么说这个含义是深刻的呢?因为这是一种反省的过程,是一种内化的修养,即前面所说的理性世界。我们常说"世外高人",一个人,即使身处乡野荒漠之中,他的志、学、言、行仍受世人景仰,就是因为志行高洁,人格高尚。
德有两个含义:一是得,功德的意思,让他人得到利益;二是行道有所心得。
明天学习"民鲜能":民很少能做到中庸,那么,什么条件下能做到呢?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