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巨匠。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并称为“俄罗斯三大小说家”。他比其他两位更早在欧洲出名。
屠格涅夫是官二代、富二代,他家畜养五千农奴,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奢华生活。他是学霸,他15岁就考入了莫斯科大学,20岁就到进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和艺术。他的朋友圈非富即贵,与福楼拜、都德、莫泊桑、左拉都是好朋友。他人长得帅,又高大又挺拔,有一张热情而忧郁的脸。按理,他应该有着完整甚至完美的婚姻生活,可惜,他没有。他一生未婚,和一个有夫之妇即歌唱家波琳·维亚尔多关系不明不白。屠格涅夫住在离维亚尔多不远的地方,以便于随叫随到。他为她无私奉献,给她钱,给她机会,还为她的两个女儿准备了丰厚的嫁妆。维亚尔多的丈夫是怎么想的?不知道。
屠格涅夫有一个女儿,这是他和女仆阿芙多季雅私生的,但为母所不容。屠格涅夫的母亲非常强势,她是整个家庭的核心,他的父亲据说很怕她。女仆被母亲扫地出门,女儿被留下。屠格涅夫把自己的女儿抱给了维亚尔多抚养。
这段背景不是掉书袋,也不是卖弄作家的个人史,而是有利于理解作家本人的自传体小说《初恋》。
《初恋》我读过三遍。第一遍是高中毕业时所读,朦朦胧胧,觉得景物很美,心理活动写得也很出色。至于故事,一笑了之,哪有儿子和父亲同时爱一个女人的?哪有父亲抢儿子的女朋友的?荒唐!第二遍是大专毕业,那时处于恋爱时期,爱情中的男女只专注于爱的容度与宽度,对主人公的单纯而又苦涩的爱深表同情。现在是第三遍,人到中年,对于初恋有着另一种理解了。
《初恋》处处有作者的影子。十六岁的天真无邪的贵族青年沃罗佳,在一个无所事事的日子,与公爵小姐齐娜伊达相遇。这个相遇是有代价的。他欲罢不能,欲进又退,欲哭无泪。
他愿意拜倒在齐娜伊达的裙子下面,他用热情的力量参与她组织的一切游戏,在游戏中她吻他,这成了他少年生活的营养素。他一听到她那清脆、响亮的声音,“全身起了种愉快的战栗”。他能确定,“我在恋爱。我说过,我的热情从那天开始,我还可以加一句,我的的痛苦也是从那一天开始的。”离开齐娜,他就抑郁不乐,总在想她是不是真的爱他。但齐娜却满在不乎,“她玩弄我的热情,她拿我开玩笑,溺爱我,可是又折磨我。”这这这位少年总是不停地思虑:
也许有一个秘密的情敌
已经意外地征服了你?
这个秘密的情敌不是别人,而是他(沃罗佳)的父亲。当他发现这一秘密时,“心灵里所有的花朵一下子全被摘下来,丢在我的身边,散在各处,让人践蹋”。
齐娜伊达果真爱上了一个“支配”她的人。为了这种爱,甘愿忍受鞭打,于是,在沃罗佳的眼里,他的爱人充满了各种矛盾的杂揉:凄凉、严肃、美丽、忧郁、爱慕。
屠格涅夫承认,《初恋》也许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它是根据真事写成的,不加一点修饰。由此说来,《初恋》中沃罗佳其实就是作者,或者至少有作者的影子。他为什么一生未婚?按心理分析的说法,他或许在初恋时经受过打击,甚至可以说,这种打击是致命的。他的初恋,有可能就是小说中所描绘的形态:他和他的父亲成为情敌。他的父亲,一个有着支配欲的“当代英雄”,与《初恋》中的父亲一样,对家庭生活、对妻子、对儿子都很淡然,他仿佛天生不是为了世俗生活而生的。现实生活里,屠氏的母亲很强势,她管理这个家,管理丈夫和儿子,可她最终谁也管理不下去。儿子疏远了她,老公离开了她。
屠氏在这篇小说中告诫我们:爱情是一种足以统治人、支配人的巨大自然力。爱情是好的,如果爱情偏离常态,爱就会成为毒素。“当心女人的爱情,当心这种幸福,这种毒素。”
代表威权的“父亲”死了,“我”初恋也破念了:
从漠不相干的跟里我得到了她死的消息
我也漠不相干地听着这音信
屠格涅夫的《初恋》就这样成为一杯酒,一杯灼热的苦酒。微醺可以,沉醉就是毒。有时,初恋只是一种感觉,它是从别人的幸福旁边走过那种若有若无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