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学校门口,一群初中生踩着活泼的脚步跑出校门。高梓安和同学结伴而出,虽然天色将晚,但他的心情格外轻松。一天的功课终于结束,自己将要独自享受一段回家的路途。
和同学简单告别后,高梓安往家的方向走去,谁知,走了没几步,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站在校门口的马路边正望着他。高梓安脸上轻松愉快的表情顿时消失了。
这个人是他母亲。
高梓安拖着双腿走到母亲的面前,烦躁又无奈:“不是跟你说不用来接我了吗?”母亲沉默不语,只用固执的眼神坚持着自己的正确。
高梓安见多了母亲这样的眼神,只有别过脸去“哎呀”叹了几声闷气,径自走上回家的路。他母亲埋怨了几句,跟在后头。
按照中医顺心理气的医理,此时的高梓安元气逆行,他母亲亦然。
人的性格塑造,来自于后天经历。生活中顺气通达成常态,则性格开朗豁达;生活中逆气添堵成常态,则性格沉闷抑郁。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开朗、抑郁与外向、内向并不是近义词。内向的人亦可能是开朗的人,而外向的人亦可能是抑郁之人。
小飞是我的一个学生,在学校中,他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教育界眼中的“问题”孩子应有的全部特点。
上课吃零食、穿拖鞋、大声喧哗,逃课、破坏公物,待人接物中言语充满挑衅,一言不合就与老师动手、和同学打架。小飞在学校中做着一切与纪律和制度背道而驰的事情。
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使他养成了与一切作对的习惯?在第一次家访之后,我们就得到了答案。
那天我们跟小飞一道回家,刚进家门,小飞的母亲便对他劈头盖脸一顿责骂:“你又在学校犯什么事了!啊?就知道你不省心!”
“你哪只耳朵听到我犯事了?”
“你还反嘴!”
“小飞妈妈,孩子没做错什么事,我们就是来做个家访而已”,看到母子二人一见面就杠上了,我赶紧上前解释。
小飞似乎已习惯这样的误解,他也并不接话,放下手中的东西便开始给我们泡茶。我心里一阵欣慰,这孩子还知道给客人泡茶,还是不错的。但是小飞泡茶的过程并不顺利,他拿起杯子,他母亲便指示他把杯子放到桌上;他拿起茶叶,他母亲便指示茶叶放多少;他拎起水瓶,他母亲便说试试水温是否是开水;他想要端起杯子给我们送过来,他母亲便又提醒“用双手端”。
泡两杯茶的功夫,小飞母亲控制住了每一个细节。
整个过程中小飞一声没吭,将茶放到我们旁边之后,他突然转身对他母亲吼了一句:“你别烦了,我泡茶不会泡吗?”
成长并非一蹴而就,但也并非停滞不前。而接受成长,不仅仅是孩子需要面对的事情,更是父母需要深知的功课。
我们有很多父母,从孩子诞生之日起,便将自己与孩子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他们固执地认为,孩子没有他们的教导,是什么都不会的。而只有孩子接受了父母的指教,这样的父母才会拥有成就感。
不得不说,其实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却无视孩子自身的需求。那些大街上叛逆的青少年,相当一部分不是因为缺少爱,而是因为父母在私欲下衍生的错爱塑造的。
还他一个自己经历世界的空间,还他一个自我探索的体验。虽然如此这般的父母需要拥有强大的内心,需要掌握高明的言传身教之道,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但是,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一样,谁不需要学习和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