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通过大人的情感反应识别孩子的错误目的
片段来源:《正面管教》P72
【R:阅读原文】
第一条线索
大人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初看起来这好像很奇怪,你可能会疑惑自己的感觉怎么就能让你知道孩子的错误目的。如果你留心体会自己的感觉,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当面对四种错误目的的行为时,大人体验到的最初感觉如下:如果你的感受是恼怒、着急、内疚或烦恼,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如果你觉得受到了威胁(你也和孩子一样想要主导一切),受到了挑战、被激怒或被击败了,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寻求权利。如果你以权利回应,就会陷入权力之争。如果你感觉受到了伤害(你那么努力地向做个好父母或者好老师,这孩子怎么能这么对你?)、感到失望、难以置信或者憎恶,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报复。如果你觉得很无能为力(我到底怎样才能走进这孩子的内心,帮孩子鼓起劲头来啊?)、绝望、无望或无助,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自暴自弃。如果任由自己的感觉支配你,你也就和孩子一样会放弃。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what】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这样的挫败时刻?比如孩子近段时间突然不爱做作业了,让他做作业总是出各种状况,问他为什么他也说不清。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找各种原因,用各种方法来干预,可就是不见效。又比如孩子总是调皮捣蛋,动动这个同学,动动那个小朋友,怎么说怎么骂下次还是一样。其实不同的孩子,看似问题相似,背后的原因很可能完全不一样。比如不爱做作业,有些孩子是因为想出点状况吸引父母注意力,让父母陪着,也有些孩子是因为不会做,太难了,想要放弃;也有些孩子是因为父母管的太严让他不爽,故意不做作业,看父母能怎么样。
【why】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是不爱做作业,你知道你的孩子是哪一个原因吗?孩子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但是因为不自信等各种原因,他们会生成一些错误观念。孩子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观念,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他们很可能说不知道或给你其他一些借口。如果你不能辨别,就不能破译孩子行为背后的密码,于是所有的干预只是在绕圈圈,不能一击即中,有效地解决问题。那么你知道怎样才能破译孩子行为背后的密码,发现他们的错误目的吗?
【how】原文提供了通过大人的情感反应识别孩子的错误目的的方法,我们来看一看吧。
1. 当你觉得恼怒、着急、内疚或烦恼,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
每个人都想得到关注,这没有错,但是如果孩子通过恼人的行为寻求过度关注,强求关注,只会让大人恼怒,觉得烦人。
2. 当你觉得受到威胁、挑战、被激怒或被击败,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寻求权力。
权力不是坏东西,取决于怎么使用。如果孩子抱着只有自己说了算的错误观念来寻求权力,则会让大人感觉到被挑战,激怒,容易和大人陷入权力之争。
3. 当你觉得受到伤害、感到失望、难以置信或者憎恶,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报复。
当我们感受到伤害时,便会反击,这是人的天性,孩子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在控制孩子行为的过程中让他们感觉受到伤害,那么他们也有可能会用不良行为来报复伤害我们,这时我们就会感受到伤害,失望,难以置信。
4. 当你觉得无能为力、绝望、无望或无助,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自暴自弃。
有些孩子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可能是真的不会,认为自己不行,自暴自弃,而这时大人一时也是无能为力的。
【where】适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因孩子的不良行为发生冲突时。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故事案例】昨天早上我煮面条的时候,女儿要来帮忙。当我冷水入锅后,女儿要往冷水里下面条,我告诉女儿要水烧开后才可以下面条,女儿不肯,一定要在那个时候下面条。我觉得不能让步,女儿开始不依不饶,一遍一遍说着我现在就要放面条。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感觉到自己被激怒,决定先离开厨房冷静一下,女儿大哭,等了一会我回到厨房,水已经开了,女儿停止哭泣,我们一起下面条。
【反思原因】通过识别孩子的错误目的的学习,我意识到:
1. 女儿要在冷水时马上下面条,她应该是在寻求权力,来获得她的价值感
2. 女儿的不依不饶让我感到被激怒,如果我没有离开,很有可能会和她进行权力之争,比如把她凶一顿
3. 我的离开,让女儿的权力之争失去了对象,可以说做对了。
4. 女儿大哭可能是因为担心她的不良行为会让我不理她,也可能是她寻求权力失败,没有获得想要的价值感。我可以找机会问问她哭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A2:我的应用】
【背景】昨天下午和女儿在地铁上,一开始女儿坐我旁边,过一会要脱掉鞋子,站在位置上,用手去抓上面的扶手,过一会又要穿上鞋子,走到地铁中间的竖杆旁用手抓杆子转圈圈。尽管我叫她不要这样,她还是停不下来。
【目标】今天下午用识别孩子错误目的的方法,解读女儿行为背后的目的,以便下次出现相似情形时,可以拿出可行的干预措施
【行动】
1. 当女儿在地铁里不听我话,一会这样,一会那样时,我的感觉是羞愧,有点恼羞成怒,着急,和烦恼,所以女儿的错误目的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
2. 我要设计一点适合公共场合的小任务,以便下次在公共场合她又出现寻求过度关注的不良行为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