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看不爱使用剃须刀的古代男士,在舞台上都创造出了些什么「须形」吧…色彩样式多变,个个都很有性格哟…
须口
戏曲艺术对演员所戴各式假胡须的统称。京剧称“髯口”,或“口面”。演员扮演戏中中老年男角时,要按行当要求戴上能代表所演角色的各式规范的假胡须。
主要适用于武生、公脚、花面、丑生等表演行当。前辈艺人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利用不同的须口,设计出种种不同的规范表演技巧动作,逐步形成了捋、抖、捻、抛、扬、吹、撕、弹、咬、揽、 耍等多种程式化的须功表演,对在舞台上抒发角色情绪起渲染作用。
须口的样式较多,不同的表演行当、不同的年龄、不同性格的剧中人物,要按规范使用相应的须口。从须口的形态来分,有长须,有短须,有三绺,有五绺,有满胡,有牙擦须;从颜色来分则有黑须、白须、苍须、红须以及五色胡须;从功能来分,薄须便于唱,浓密的须利于须功技巧表演。
须口,是戏曲类型化艺术的表现特征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受到话剧、电影等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影响,戏剧追求真实,表演需要体验,人物要求个性化,于是黐须作为一种可以使人物造型更加逼真的化妆手法,也渐被采用到粤剧舞台演出上来,成为对传统戏曲中须口的一种补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