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江畔小城,一直向南,到大南门,来到回民居住地,离清真寺不远就是大南门牛肉包子店。它是遍布整个城市都有的“大南门牛肉包子店”的发源地,是这个城市地理位置最精准,口味最正宗,也是走进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唯一入镜的大南门牛肉包子店。
凌晨四点,和所有早点铺一样,大南门牛肉包子店在第一缕炉火中开始了繁忙的生意。不大的店面分为两开间,左边是操作间,右边是堂食。酷暑的清晨也是闷热难当,店内因为炉火的缘故,比外面还要热得多,不大的操作间内,十几个店员已经分工忙活起来,员工多是附近的居民,四五十居多,大都是干了几十年的老员工,见证了他们生活来源的大南门牛肉包店的成长过程,这里,俨然是他们共同的第二个家。
偌大的宜城,只要是居民区,就有牛肉包子,但是总觉得缺点什么,缺出锅的色泽,入口的外脆内软,舌尖上皮薄肉多汁鲜的口感。大南门牛肉包子只所以扬名宜城几十年,经久不衰,能够荣登“舌尖上的中国”,得益于食材的挑剔,不注水的黄牛:用油的优质,拒绝低价的油料;配比的精准,几十年如一日,从不偷工减料;火候的把握,娴熟的煎烤技术是包子出锅品相的最后一关。最终,黄灿灿,有脆皮的牛肉包子才会呈现在我们面前,只是看一眼,就垂涎三尺了,何况还有阵阵香味侵扰我们的嗅觉。曾经有上规格的宾馆想引进牛肉包子,传承和发扬宜城的经典美食,直接引进大南门牛肉包子进行后期最后一道煎烤加工,但是就是不比店里的品相和味道。原来,“大南门牛肉包子”离开了清真寺,就难寻大南门,进了宾馆,就没了牛肉包子那个味了。
想吃正宗的“大南门牛肉包子”,就要做好每次来每次都要排队的心里准备,千万别心存侥幸,来了直接可以买到,那是不可能的。至于要等多长时间,你得问问你前面等的人要买多少。五六个人在工作台前一字排开,和面、擀皮、包馅、码锅,三口大锅同时油煎,紧赶慢赶还是跟不上顾客的需求。从清晨第一锅包子开始,一直到收工打烊,都是长龙似的的排队。附近的居民,背心短裤,摇着扇子,挞着鞋板,几个包子,一碗绿豆园或者一杯茶,一天生活就开始了。每天几只,唇齿之间,香满四溢,直达心底,几十年始终不变,从不厌倦,这大概就是舌尖上的魅力吧。方圆百里的市民,或全家来,买几大盘子,坐下堂食,或驱车来,一买就是几十个包子,然后急匆匆地蹬车回家,生怕耽误了刚出锅包子的原汁原味;江对岸的食客,一买就是一锅;清晨出发到外地去看望朋友走亲戚,都要买上几袋,把故乡的味道带到异乡;更有顾客打包航空托运海内外,偶遇同事,带一口锅,一边开车一边和我搭话:家里来了亲戚,这舌尖上中国的牛肉包如何能错过呢?外地旅游的朋友通过网络搜索,央求导游带过去一品为快!春节放假,归乡的游子更是将本就狭窄的巷子塞得水泄不通,为了满足游子的要求,主人带领员工不得不加料加班,从清晨一直忙到日近西山;周边县城的故乡人特意转车,凌晨两三点守候于此,就是为了一尝家乡的味道。不远万里,慕名来到这里的法国摄影师阿兰,怎么也没有弄明白,这小小的包子如此有魔力?直到他透过镜头捕捉到游子归心似箭的脚步,急切等待包子出锅,一口咬下去,归乡的心才释然的动容的表情,顿悟:是中国人对美食的守候,对故乡的情怀的守候,对几十年挥之不去的味道的久违的遇见,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国。
对于未来,主人是有梦想和憧憬,想依托宜城这历史名城的名片,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城市的大南门,和清真寺相呼应 ,一食一味一故土,让舌尖上的美食满足宜城父老乡亲,拥抱归乡游子,喜迎八方宾客。有一种回家的路,是寻着味才能找到,有一种情怀,只有美食能够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