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2. 既然是梦想不妨就让它完美些吧,何必连梦想也那么拘谨那么谦虚呢?
3 . 这么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4. 因而想想吧,灵魂一到人间便被囚入有限的躯体,那灵魂原本就是多少梦想的埋藏,那躯体原本就是多少欲望的贮备!
5 . 我,就是你遗忘的秘语。
你,便是我丢失的凭据。
_《我与地坛》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中国当代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早在初中时我们就已经阅读过《我与地坛》中的节选部分,等品味过全文后才能真正读懂作者的一生。这本书主要是回忆式的长篇抒情散文,贯穿三大主题,"对生命的思索”“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地坛的怀恋"并掺杂了对友情,爱情和亲情的所思所想所感。
也许你会在某一个阶段,脑海里会涌现这样一个问题: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于是你不断的思索,当你有这个意识时,恭喜你,说明你已经成熟了,你已经正确意识到自己是真真切切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你已经对自我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个有喜怒哀乐,有血有肉的自己,十几年来感受自己从内到外最最细微的变化,体会着大千世界的四季轮回,精彩纷呈。
就如史铁生所说:"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对意义的一次要求。"没错,人生来就是为了一种值得用一生去追寻的意义。设想一下,如果你在20岁的某一天早晨醒来时发现自己失去了站立的力量,这双残疾的双腿会给你带来什么呢?一个绝望到不能再绝望的人生?一个万念俱灰的脸庞?甚至有种想终结生命的念头?不消说,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史铁生在双腿瘫痪时一直有三个问题交替着骚扰着他,来陪伴他,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等他真正想明白这些时,心里也就释然了。这些答案你都可以在书中找到。
她坚韧,聪慧以毫不张扬又深到骨髓的爱小心的呵护着史铁生,她懂得放手,因为她知道未来的路是他独自走的,但有他的地方总留下了她的身影。为了他丢下过尊严,消磨过喜好,一点点变成一个母亲的样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嘴里还在呢喃着"我还有个残疾的儿子和还未长大的女儿"这大概就是一个最普通的母亲形象吧,最低的祈求就是让她的儿女都能平安度过余生吧,不用轰轰烈烈,平平淡淡就好。她用尽一生将自己原本名字抹去,重新书写上母亲这两个厚重的大字,如果你细细体味,眼睛会不自觉蒙上一层淡淡的薄雾映出了最纯真原始的感动,不掺一丝杂念。
书中很有趣的一个部分,叫做好运设计,"要是今生遗憾太多,在背运的当儿,尤其在背运之后情绪渐渐平静了或麻木了,你独自待一会儿,抽支烟,不妨想一想来世。你不妨随心所欲地设想一下(甚至是设计一下)自己的来世。"这听起来就会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现实中的不完美,那就靠放肆的想象给自己些许慰藉。史铁生设计的一个人物,眷顾了所有的好运,幸运的令人嫉妒,但当设计的没有一丝的缺点时,便觉得有些无聊乏味了,没有起伏的人生确实无趣。对,有缺陷才有完美的存在,是丑成就了美,恶成就了善。世间事本就如此,噩运必然穿插于好运中,不幸也成就着幸运。
"任何以自己的观念干涉别人爱情的行为,都只是一股逆流。"这样的爱情观实在美妙,爱情不需要第三个人的言语,两个人的相互吸引就足够魅力。爱是根本的希望,爱,这才需要诉说。最纯真朴实的爱情不需要华丽的言语,一个默契的眼神,相视间嘴角轻扬的微笑,哪怕是两人静静的坐着也足矣。这就是书中所描写的爱情,无声中流露出浓厚的幸福感,透过生命不断蔓延。
生而为人,为何而生。抛去悲伤,留下遗憾,死亡注定是生的结局。唯有过程将被永远铭记,只有过程值得永远铭记。不管快乐,抑或苦闷不管悲伤,抑或狂喜都值得铭记为何而生,为何为人,为了在通往死亡的路上留下一段回忆,在注定的结局中,不留一丝丝妥协。
地坛静静的伫立,母亲已经远去,他们就这样冥冥之中都在引导着作者的一生。
我们宿命般的被安排在人世间走一遭,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在这总会有终点的旅途就要走出一种气魄来,获得一段刻骨铭心,经历一种深入灵魂的洗礼。
阅读这本书你会逐渐明白:
切莫辜负青春韶华 ,人生苦短,心灵或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