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设计师朋友们面临过这样的困境:满怀成就感地交稿,精心制作的高保真原型却遭到老板或者客户的一票否决,只好按照大家的意见,花费大量时间去做修改。实际上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在初期往往先使用低保真原型来表达产品概念,在后续与用户的沟通交流中收集反馈,确认了功能需求之后再输出高保真原型图。
在研发流程比较完善成熟的大公司,团队中不同角色的成员会按工作流程,逐级输出原型:PM 出【低保真线框图】,UI 设计师出静态的【中保真页面】,交互设计师出【可操作、有动效的高保真原型】。大家互相合作,将自己的产出物和整体产品有机融为一体。
但在研发流程不太完善成熟的企业里,尤其是对于一些人手紧缺的创业公司,往往一人兼着数职,比如产品经理可能同时兼着用户研究员、交互设计师的角色,有的UI设计师还兼着前端工程师的角色。所以业界比较成熟的研发流程在这些团队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总会产生出各种变形。导致文章开篇问题的最大祸端并非那个直接出稿高保真原型的设计师,而是在于客户和老板本身就期望能够直接看到高保真原型。
实际上,很多客户对软件研发流程尤其是互联网产品的研发流程不甚了解,有些老板和创始人对于产品也只是停留在概念、想法阶段。如果提交给他们一份低保真原型图,缺少项目/产品研发经验、对设计师工作流程不甚了解的他们很可能会质疑设计师的工作能力。比如,要做一款APP,他们期望看到的乃是在应用商店里下载到的、自己手机上安装的那些已经实施完成的成品,这些成品当然高保真地不能再高保真了。如果设计师提交一份低保真地线框图出来,黑白灰的单调颜色和线条大概会把他们吓到,难道这就是未来要做的产品么?他会本能地抗拒和排斥,而缺少充分的耐心去看产品的真正精髓所在,那些核心功能点的设计、用户使用流程的精心模拟、每个界面担负重任的反复推敲,设计师在低保真原型中倾注的这些心血,老板/客户因为不够内行可能无法洞察到其精髓所在。而容易更多地从视觉感受上去评判一件作品的好坏。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最大的灾难就是——老大只要看高保真的、成型的、漂亮的产出物,然后对着高保真原型发表一大通关于产品整体规划、架构设计、主题功能等一些原则上的问题和错误。如果说产品设计像是修建一座建筑物,那早期的概念设计、草图和低保真相当于打地基,当这个建筑物不仅打完了地基,而且一层层盖起了所有的楼层,拔地而起,并且装修好了所有的门窗之后,从未露过面的老大前来视察,忽然说,你这个楼啊,地基打错了,应该打在左边的位置上。好吧,一切推倒重来。这种决策方式是对企业各种资源和人力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一旦早期的、基础的、原则上的东西被否则,后面的功夫就白费了。
如果已经预见到可能面临双败双失的局面,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或者某个负责人有责任和义务和客户、老板沟通,阐述业界软件开发的标准过程,敏捷流程和精益流程对于项目/产品的好处,可以规避掉的风险。同时阐明在这种更高效、风险更低的产品流程中,每个阶段的产出物有何特点。尤其是要和他讲清楚什么是高保真原型和低保真原型。这样在提交低保真原型的时候,就可以让老板/客户清晰的看到目前所处的阶段,也请他参与进来,明确该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而他又能为这个阶段的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那到底什么是高保真原型和低保真原型呢?业界通常用视觉、交互的细节来衡量原型的保真程度。顾名思义,高保真原型具有高度逼真、接近产品最终真实形态的特征,包含产品细节、真实交互、UI视觉等;而低保真原型就是保真度相对较低的原型,它更关注产品功能、结构、流程,低保真原型图上只提供简单的框架和元素,来表达出产品大致的轮廓,但距离产品最终的真实形态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如果要更加简洁明了地表达高保真原型和低保真原型,可以用如下的计算公式。
低保真原型 = 线框图+无交互/简单交互效果
高保真原型 = UI效果图+完整/细致的交互效果
关于高保真原型和低保真原型的区别,下面一张图可以非常直观地显现出两者的异同。这是一个钟表,左半边代表中/低保真原型,而右半边代表高保真原型。大家可以看到,左半边仅是用一些线条来勾勒出一个钟表的形状,并没有绘制真实的颜色;而右半边看起来几乎和真实的钟表一模一样。左半部分虽然没有绘制到如同实物般逼真,但是能够让人一眼望去知道这是一个钟表,而且其大小、形状也一目了然。右半部分则从材质、工艺、纹理等等细节上展示出了一个钟表的最终成品形态。
为什么常用到的原型是低保真?
制作低保真原型相对快速,成本较低,省时高效,便于在初期就进行产品方案的讨论、验证,尽快获得反馈,尽快发现问题和修复问题,能够让人把精力专注在产品最核心的结构层和框架层。而制作高保真原型地时间较长,成本较高,在未能验证方案是否可行地情况下就花费大量地时间和资源来设计高保真原型是不可取的。所以,更多的设计师喜欢从低保真原型入手做起。
但是由于低保真原型比较粗糙,距真实原型差距较大,不够真实形象,所以和不了解研发过程的终端用户沟通解释起来会比较复杂。它更加适合内部讨论使用,而不太适合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尤其是对于C端产品用户对于低保真原型会非常陌生。
何时需要用到高保真?
在完成低保真原型并且对需求和功能进行反复讨论、验证后,下面就可以进一步做出高保真地动态交互原型来测试我们的方案,让用户的试用体验更顺畅,让开发对产品的理解更加准确无误,显著降低开发人员和产品人员的沟通成本。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所谓的“高”保真并不一定就是从外观上看和真实产品非常接近,保真度也可以说是交互逻辑的高保真,或者是代码性能、流量消耗的高保真。高保真原型的交付物也不仅仅是一个原型文件,还可能需要包括:原型的概念或想法说明; 详细交互动作与流程;各类后台判定;详细界面;界面切换动态;异常流处理等。
如果是面向终端用户或者是投资人等人群进行原型讲解和展示,高保真原型就能发挥出较大的魅力,逼真的交互,漂亮的画面会令人印象深刻。
中保真——低保真和高保真之间的折中方案
我们已经分析了高保真原型和低保真原型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在实施过程中,难道一定要在高保真原型和低保真原型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择么?实际上,我感觉很多产品界面存在一定的类似性。
比如,我们要做一个网站,除了登陆、注册和首页之外,其他的页面大多可以归于两大类,列表页和内容详情页,列表页可能会有文章标题排版格式,也可能会有图文排版格式,可能会有每个图文单排,也可能会有多个图文并排的状况。而内容详情页又包括了以文字、文章为主体展示形式的页面,也可能有需要专门定制的展示介绍页面。
我们可以把这些网站内容归为几个主要的类别,在完成低保真原型并且经过需求讨论之后,可以先针对每个类别做一些示例页面,或者挑选个别核心的关键页面,比如对于网站来说,首页面是最为关键核心的页面。用高保真的方式先把这几帧关键界面完成,然后尽快和团队成员和相关人员进行交流讨论。大家对这几类或者几个关键页面商议出一种比较精细地设计方案,比如,主色调的选择,整体风格的设定、色彩的搭配,布局、格式等等。先把这少数主要界面敲定以后,剩下的界面可以遵从类似的设计风格。这样就不至于说设计师从头到尾一页不少地把高保真原型做完以后,大家建议所有按钮的颜色都要改变,或者主题色调从橙色变成绿色,或者是所有的返回功能都由文字改为图标,诸如此类,如果设计师要逐一修改,几乎会涉及到每个页面的修订,从头到尾要检查过一遍。但是,如果在少数关键页面敲定以后,再来做其他页面的设计,返工迭代的时间成本就会低很多,工作效率会提升不少。
到这里,我们已经把高保真、低保真的那些事儿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地叨叨了一遍,如果有人再毫无道理地让你一下拿出一份高保真原型,你就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他。是的,高保真很好,但要考虑清楚成本和风险代价,低保真虽然粗糙,但是能够帮你更快更好地完成项目。反正这两个版本早晚都会出的,只是选择不同的方式,会带来不同的实施效率。当然,如果有需要,在合适的阶段先出一份中保真也是不错的选择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