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中体系中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效能直接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强化基层治理效能”这一任务目标。但不可忽视的是,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依然存在,尽管各地已相继出台各项举措着力破解该一难题,但受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政策反应效率不同、基层干部个人素质有别等因素影响,减负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

一、存在问题

(一)形式主义依然存在

一是随着治理规则的日益细化和密集化,基层工作程序存在过度规范化趋向,并催生了“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基层干部的精力和时间,还影响了基层治理的实效性和公信力。二是部分上级部门开展督导考核或进行相关调研依然存在“材料依赖症”或以“材料论英雄”,从前期的基本情况介绍,到考察时重点问题提纲的汇报材料,再到后期相关问题自查与下一步整改材料,使得基层干部在动辄数年的材料中疲于应付。同时,不同部门或不同业务但内容同质的“多头汇报”也在极大浪费基层资源。二是为按时完成任务层层加量传导压力,上级部门下发的任务,内容与时间要求越向下越高,这种任务量与要求严格程度不合理相关的关系导致许多需要基层摸排调研填写的数字与相关情况质量堪忧。三是督导考核“改头换面”给基层带来的新压力,尽管各级政府都在努力精简督查考核项目和内容,但督查考核泛化的现象仍未根本改变。多头考核、繁琐考核、重复考核等问题依然存在,以比赛、观摩、调研之名进行考核的问题也在增加,给基层干部增添了不必要的负担。

(二)硬性指标与基层水土不服

针对各地区现实基础不同、文化传统有异、发展阶段不一的现实,指标任务的下达也应有所区别或及时进行调整,但部分基层仍面临着上级部门决策上“一刀切”带来的巨大压力,从企业团体组织成立的数量,到创建的品牌、打造的亮点,参加举办的相关活动等,这些层出不穷的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硬性要求往往使基层单位感到难以招架。

(三)基层干部压力重重

一是基层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尽管各级政府都在努力提升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但现有基层干部的学历层次或过往经验依然存在无法适应或引领新发展要求的问题,部分基层干部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基层治理任务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其次,年轻力量的“不欲久留”也为基层人才储备带来困难,晋升渠道狭窄、生活条件不便、待遇落实不到位、压力重大关爱不足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意见建议

针对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明晰权责边界

继续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晰基层组织的权责边界。通过权责清单和事项准入制度,明确基层单位应该承担哪些任务和职责,以及不应该承担哪些任务和职责。同时,加强对上级部门责任转嫁行为的监督和问责力度,确保基层单位在权责对等的前提下开展工作。

(二)精简督查考核项目和内容

继续精简督查考核项目和内容,减少不必要的督查考核活动,尤其注重防范督导考核形式的“演化”。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督查考核指标体系和方法,确保督查考核工作既能够全面反映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成效,又能够避免给基层干部增添不必要的负担。同时,加强对督查考核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力度,确保督查考核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三)优化治理规则避免形式主义

优化治理规则避免形式主义现象的发生。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目标和措施要求,避免过度追求形式和留痕而忽视实际效果的现象发生。同时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帮助基层干部正确处理实际工作与迎接考核之间的关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