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公司休冬假,于是从昨天晚上起,我就开始乐滋滋思考着今天的计划。
“买一堆好吃的、看看小屁孩的衣服,然后回家,开上空调,看看书,睡个午觉…这样不挺好的嘛,难得放松一回,少点安排也好。”
“放松是放松,但呆在家里,做事效率肯定不高吧…”
昨晚22点前后,一家人已熟睡,彼时,脑子里的两个小人开始惯性般地蹦出来争吵不休,最终,似乎也没争出个什么所以然就呼呼睡着了。好吧,偶尔无计划的闲逛也未尝不好。
今日9点,把孩子送进托儿所,一阵心血来潮:去咖啡店坐坐吧。
一如既往,一杯混合,多奶少糖、一杯清水、然后靠窗的位置,久违的味道。
我发现,这个地方真的拥有神奇的魔力,它能让你不管如何浮躁的心慢慢沉静下来;会让你虚幻地感觉到岁月静好的瞬间;也能让你暂且远离一地鸡毛的现实…
戴上耳机,蔡依林的《彩色相片》缓缓从耳际响起。
此时眼前的座位,坐了三位日本妈妈,30到40岁左右的年龄,装扮简单休闲。
她们毫不顾忌地聊着天,隐隐约约,能听到她们正在聊关于孩子的话题。
同样身为妈妈,一种本能的意识激发起了我的“窃听欲”,于是我降低了音量。
从她们的话语中,能猜出她们的孩子已经上学,或许他们正好利用现在的空档,才一起约出来唠唠嗑。
前半个小时里,她们互相聊着孩子的兴趣爱好,彼此表扬着对方的孩子。
“太可爱了!”真的,太棒了吧…”一贯的日式表扬语弥漫着当时的空气,不禁让我的“窃听欲”顿打折扣。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她们一改话题,开始围绕着“电视机”进行,且越聊越深、越聊越悲…
此时,我的“窃听欲”再次涌起。
其中有一位妈妈,从外形来看,40岁左右的年龄,向另外两位妈妈倾诉着自己烦恼:孩子经常看电视。
据说,她家是一个与上一代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爷爷和爸爸都爱看电视,导致孩子也跟着染上了看电视的习惯。
当时我就觉得挺纳闷的,心想:这样的话,大人减少看电视不就得了,毕竟养育孩子是一家人的事嘛。
但,从她后来的口述中可以看出,她的很多思想不得不受丈夫的限制、很多行动不得不看丈夫的脸色。
顷刻间,让我意识到:日本的很多家庭,依然存在着“男尊女卑”,男方掌握着权威,女方,特别是家庭主妇,势力相对单薄。
*从一个日本同事口中得知:日本以前的家庭,特别是40岁以上的夫妇家庭,男主外女主内乃属于当时的社会“潮流”,这样导致女方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赖男方生活。
另外一个妈妈为了缓和气氛,说了一段自己的经历,她在三位妈妈里边相对年轻一些,大概35岁前后。
“有一段时间,当我在做饭时,曾经也一度采取了让孩子看电视的手段。但是,某一天,当我看到自己的孩子,仿佛没有灵魂似的专注着电视机时,我便告诉自己,以后无论如何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了。但,接下来的生活,真的很累很累,我有时背着他做饭,抱着他做家务,有时不得不放下手中活陪他玩,当然也会适当拒绝。虽然那段时光非常辛苦,但慢慢地,我发现孩子开始学着自己找乐子,而且能够更加集中地玩耍了…”
这位妈妈的想法,我也非常感同身受。把自己的孩子交给电视机确实轻松,但这样的作做法,同时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我家的电视机,自孩子懂事以来就再也没打开过。
我发现,这位妈妈是一个快乐的妈妈,她会为孩子找很多乐趣,而且她似乎在把自己演绎成一个孩子去体验作为孩子的乐趣,或许,她身处的家庭给予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吧。
最后,之前的那位妈妈,在谈话的过程中,爽朗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微弱、恍惚间我听到了她嘶哑的哽咽声…
我能感觉得到,她在努力做一个好妈妈,却又憎恶臣服于现状的自己,所以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为自己的行动找安抚的借口,对,她一直在不停地找借口。
我缓了缓情绪,觉得不能在这样“偷听”下去了,于是选择了默默离开。
孩子的教育不仅关乎父母,也跟所处家庭的氛围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一个人不知道能撑多远。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家每户或多或少都拥有某些身不由己的难处,好好感激以及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幸福吧。
20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