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上策,任何选择都是风险和收益的博弈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古代谋士出主意时,常常给出“上中下”三策,优先级是显而易见的。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主都选择了听起来不怎么样的中策甚至下策,结果也确实没什么好下场。这时一股敬佩感就会在我们心中涌起,谋士们果然料事如神啊。

可仔细想一下,这里的问题很大。如果真有“上中下”这么好的排序,为啥决策者不直接选上策呢?难道人主们都是傻子?

比如隋朝末年,开国大将杨素的儿子杨玄感看到局势震荡,率八千船兵造反,一路攻城掠寨很是顺利,这时李密献上了著名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直接找隋炀帝对着干,当时隋炀帝刚刚在辽东前线战败,军心不稳,最容易得手。

中策是先打下战略要地长安,伺机而动。

下策是攻打最近的洛阳,但洛阳的防务很好,如果打不下来时间一长容易被围歼。

杨玄感最终选择了下策--攻打洛阳,拖了很久没打下来,最后果然被歼灭了。

抱着好好的上策不干,杨玄感为啥非要打洛阳呢?

这里要先交代一个背景,随杨玄感起兵的八千船兵都是河南人,造反的初衷只是想谋口饭吃,怎么会愿意背井离乡远征他方呢?带着这样的军队北上,一旦遇到败仗,军心可能就垮了。如果先打下洛阳,士气必会大振,加上洛阳丰厚的粮仓储备,自会拥有更多的军队和更大的号召力。

你看,如果我们是杨玄感,会不会也做出同样的选择呢?

很多时候,不是上策不好,而是下策更现实。我们的选择,总会受限于当下的局势。

而所谓“上中下”三策,本身就是片面的,任何决策都是风险和收益间的权衡,哪来的绝对优劣?

谋士们口中的上策,是从收益角度说的,是收益最高的策略,但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确切的说,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策略。其对应的下策,只是低风险低收益罢了。

真正的上策是什么?是低风险高收益,好比花2块钱买个彩票就能中500万一样,在现实中是极难成立的。

所以,在现实中,根本就没什么上策,任何选择都是风险和收益的博弈。选择不同,只是风险偏好不同罢了。

我们都喜欢水的品质,你看河流多好啊,目标是极坚定的,百折不弯就是要到那里;方法是极灵活的,遇到石头就躲着走,弯弯绕绕身段多柔和。常有人引导我们要向水一样,有硬的目标,又有柔的方法。问题来了,这么显而易见的好东西,为什么很少有人做到呢?因为这样做并不容易。

在完成一个大目标时,你要牺牲很多的小目标,意味着你要延迟满足,你要时刻把迷失的自己拉回来,你要不断的为此付出代价。

越是完美的理论,实现起来的难度就可能越大。没有人不喜欢完美的东西,但很少有人能够为完美不断付代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说说决策:房谋杜断。谋是一回事,断是另一回事。谋,相对简单;断,是本质,太难。 一个企业家身边总是有太多出谋划策的...
    马唐阅读 409评论 0 0
  • 今天整篇长文,说说决策:房谋杜断。谋是一回事,断是另一回事。谋,相对简单;断,是本质,太难。 一个企业家身边总是有...
    马唐阅读 813评论 0 0
  • 我没有打错,你也没有看错,在很多人的心里“它”就是“他”。 今年的四月五号。是在我以为哈利的病症好转,终于...
    向着太阳的吃货阅读 431评论 0 1
  • 最近一直在看《我的前半生》,身边许多做编剧的朋友一直在吐槽电视剧将亦舒笔下的子君竟然改编的面目全非,于是昨日我连夜...
    爱笑的小猪头阅读 51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