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QQ聊天。今年我20,我们大概在11年初认识的,我也是翻了空间留言才想起来的。 都这么久了,到了现在只是不再像当初那样天天聊天,反而更有了老朋友的味道。时隔久了,不开心了,两两相望,嚼一嚼生活琐事。 知道她还在上学,所以问她什么时候毕业。她说两年后,又说现在都变得深沉了。 气氛逐渐点沉重。 我忙问道,大学朋友多吗? 她说,我这性格你也不是不知道,和谁都能做朋友。 我说,那应该不孤单,怎么还会深沉了呢。 她说,大学的生活太没有意思了。 哦~ 聊到这里,我有点明白了。 正是青春期过渡呢。
我年纪也不大,别人常常用这些词描述我这个年纪的人。“有阳刚之气,有顽强拼搏的精神,有努力向上的志气。正值花样年华,青春焕发的岁月!”我看到这些词不免有些惶然,总觉得这些词在我身上找不到共同点。 我身边的别人,比我年纪大一辈的别人常用一个词来描述我,“少年老成”。 我有点受宠若惊,但有段青春期时候我确实是努力往这个方向发展的。
记得我刚辍学那会,满怀雄心壮志。不听父母的安排,想着凭借不顾一切的勇气和比别人多付出努力的决心去闯荡一片天地,不让父母受累。 父母支持我,但也由不得我乱来。 我起初想去少林寺习武就遭到父母的一致反对。 之后来到周边的城市,现在算来应该是五线城市吧。 走出校园面对社会,才知道自己的一无是处。最后也只有在饭店端盘子。 后来去了去一个旁亲家的广告店里学做设计。 店不大,除了做设计之外,我还操纵写真机,喷绘机,偶尔还出去装门头。 第一次走出父母怀抱,学会了吃苦,学会了主动买书,掌握了自学一门技术的能力。 我利用晚上关店门和睡觉之前的那两个小时学习了很多东西。生平第一次主动且认认真真看书。去那的第二年夏天我自学了C语言,每天咬牙坚持看十页。 如果看不懂就反复看,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编程的魅力。 正是C语言的基础让我后来在学习前端时候省了不少劲,不同的编程语言,但思路或者某些语法都是相同的。
转眼间离开那个地方已经两年多了,比起那时我也成熟不少了。 偶尔还会迷茫,为未来找不准的方向而惆怅。 上下班忙忙碌碌,每天上班、下班、坐地铁、吃饭、睡觉。北京的生活节奏很快,快的都来不急思考。但脑袋被放空的瞬间会怀疑这样的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是不是要这样过一辈子。 总感觉缺点什么,好像和小时候所期盼的美好的、有意思的截然不同。 是我们从小就对生活寄予了太多幻想,看了太多故事才会觉得现在的生活那么乏味吧。 只不过这突如其来的成长让你还没有过多的反映。然而这就是现实,就是生活,在当下的、眼前的。
"人生啊,人生这东西……"爸爸一口气喝干了一大杯酒,眼睛直勾勾地看者那一小群火苗说,"变幻莫测,一切都是概率和机遇,就像在一条小溪中漂着的一根小树枝,让一块小石头绊住了,或让一个小旋涡圈住了……"
"孩子还小,听不懂这些。"妈妈说。
"他不小了!"爸爸说,"他已经到了可以知道人生真相的时候了!"
"你自己好像知道似的。"妈妈带着嘲讽的笑说。
"我知道,当然知道!"爸爸又干了半杯酒,然后转向我,"其实,儿子,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听爸爸教你:你选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最好是只用一张纸和一只铅笔的数学难题,比如歌德巴赫猜想或费尔马大定理什么的,或连纸笔都不要的纯自然哲学难题,比如宇宙的本源之类,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了。人们常说的寄托,也就是这么回事。或是相反,把挣钱作为惟一的目标,所有的时间都想着怎么挣,也不问挣来干什么用,到死的时候像葛朗台一样抱者一堆金币说:啊,真暖和啊……所以,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比如我--"爸爸指指房间里到处摆放着的那些小幅水彩画,它们的技法都很传统,画得中规中矩,从中看不出什么灵气来。这些画映着窗外的电光,像一群闪动的屏幕,"我迷上了画画,虽然知道自己成不了梵高。"
"是啊,理想主义者和玩世不恭的人都觉得对方很可怜,可他们实际都很幸运。"妈妈若有所思地说。
---------------------------刘慈欣《球状闪电》
我想生活大概就是用一辈子去努力做好一件事。 当你真正的喜欢并享受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能做到不为过去后悔,不为未来忧虑。 这大概就是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