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孩子作文课上,所有的学生分享了自己的作文,老师并不满意。
我发现,孩子作文写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做父母的没有引导好孩子。在听课的时候,几位妈妈都心不在焉,有的还在玩手机。
既然我们陪着孩子去学习,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学习水平有待提高,那么当妈妈的就要做在前面,甚至要花心思引导孩子。
比如说最近孩子们学习的是生活作文。既然是生活作文,就离不开我们身边随时随地发生的人和事。
就拿孩子这次写清明节与舅舅上坟这件事情来说。
这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是他与舅舅相处的一个小片段,通过这件事情,让你感悟和想到什么?这种作文别人模仿不来,经过了你自己的加工,只有你经历过才写的出来。
在选材上,全班十几个同学都没有人写这类的题材。
在清明节这天,应该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去上了坟,为什么孩子都不去写呢?那是因为孩子没有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我们当时大大小小七八个人去上坟,所有人都参与了山上挖树根的经历。特别是孩子与舅舅一起挖树根,想尽了很多办法,终于把树根挖掉。
大家常年不干体力活,那天只干了短短的两个小时,孩子舅舅和他的爸爸,两个人手上都磨出了水泡。
我们一起帮着挖树根,几个孩子全部过来帮忙,这在平时,他们是接触不到这样的机会的。刚好,清明节那天,大家共同挖树根,填土,每个人都有经历。孩子回家之后,就有题材可写了。
但是有题材和经历还不够,如何能把它写成文章,还有经过提炼和思考。
刚开始孩子写了“能文能武的舅舅”为题目,后来感觉不合适,又想了一个“文武双全的舅舅”,感觉还是不合适。就又改了一个题目“知识渊博的舅舅”,还是觉得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于是又改了一个题目“舅舅扫墓”,还是不满意。我又给孩子启发,能不能改成“舅舅懂得真多啊”,这样好像有了那么一层意思,就想表达舅舅一边扫墓一边教他。
今天在作文课上,老师点评了这篇作文,把题目又改成了“舅舅教我做事情。”听到老师把这个题目一改,我和孩子顿时眼前一亮,这个题目好,真不愧是老教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超过了我们三天来所想的全部题目。
孩子的这篇作文,从清明节那天到今天,从构思到成文,前前后后经过了六天左右,其中孩子也改了三四稿,我和孩子就其中的很多细节,包括写哪几个板块儿,哪几个事情都一再推敲,才终于写成了这篇文章。
课堂上老师把文章作为范文来点评,让孩子很有一种受宠若惊的喜悦,终于得到老师的认可了。
再去看其他同学写的文章,很多题材都没有新意,照搬照套别人的文章比较多,文章质量就上不去,这说明父母在孩子的作文上没有给予有效的指导,也就是说你要花心思去辅导孩子。
要想孩子学习好,父母用心少不了。父母要陪孩子多去观察和感悟生活,让孩子去用心思考,他们的进步就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