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有感
近段时间,我在读王崧舟老师的书,书的名字是《诗意语文》。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是课堂实录与品悟,他的课堂让语文回归最本真的状态——一种关乎生命、关乎灵魂、关乎文化的诗意栖居。这本书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一场教育哲学的深刻思辨,它重新定义了语文课堂的使命:不是培养答题机器,而是唤醒诗意心灵。翻开《诗意语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更是一位教育哲人对语文本质的执着叩问,对教育真谛的深情诠释。
一、诗意语文的架构与灵魂:一场教育的返璞归真
《诗意语文》一书的结构如同其理念一般,既有严谨的学理支撑,又充满灵动的诗意表达。全书以王崧舟老师的经典课例为主体,如《枫桥夜泊》《荷花》《圆明园的毁灭》《一夜的工作》《长相思》等,每个课例均包含“课品综述”“课文呈现”“课堂品评”“课程反思”四个部分。这种编排不仅呈现了课堂的全貌,更揭示了诗意语文背后的思考逻辑与教学智慧。尤其令人惊叹的是,王崧舟老师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融入教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三课"(《孔子游春》《桃花心木》《天籁》),以及以“风·花·雪·月”为主题的文言四课(《秋声赋》《爱莲说》《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这种架构不是简单的分类,而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与诗意重构。
在《枫桥夜泊》的教学中,王崧舟老师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字词解析和诗意翻译上,而是以“钟声”为意象纽带,将学生从当代流行歌曲《涛声依旧》中的"无眠"引入,通过文字游戏(“不眠”“难眠”“未眠”“愁眠”)让学生具身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随后,他引领学生穿越时空,聆听从清朝王士祯、明朝高启到宋朝陆游笔下的钟声,最终回归到张继的《枫桥夜泊》,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诗意对话。这样的课堂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诗心的唤醒;不是标准的统一,而是生命的共鸣。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之所以能超越普通的教学法,在于它直指教育的本质——“诗意不是外在于语文的东西,诗意是语文本有的,是语文固有的属性,是语文的内在精神”。在他看来,语文教育应当是一场“寻根”之旅,是对中国文化精粹的传承与发扬。这种理念在《爱莲说》的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深刻——他不仅让学生理解周敦颐笔下的莲花意象,更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周敦颐本人就是那朵“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廉之花,周家世代传承着“莲”的君子品格。这样的教学已经超越了文本解读,成为一种文化人格的塑造。
二、诗意人生的引路人:一位教育哲人的精神肖像
王崧舟老师之于语文教育,如同陶渊明之于田园诗,苏轼之于豪放词——他不仅创造了一种教学方法,更塑造了一种教育人格。读他的课堂实录,仿佛能看到一位身着素衣的智者,在教育的桃花源中漫步,随手采撷文字的芬芳,酿成滋养心灵的甘露。他的教学语言如诗如画,既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高度,又有"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细腻温情。在《一夜的工作》中,他以宋小明的诗《你是这样的人》开篇,“未成曲调先有情”,随后通过聚焦“简单”与"审阅"两个关键词,带领学生穿越文字的表层,触摸周恩来总理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当课堂接近尾声,他出示周总理生命最后时日的工作安排表,在寂静中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奉献——“音容宛在,永别难忘”。这样的教学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
王崧舟老师最令人敬仰的,是他对教育三重境界的诠释:“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的第一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的第二重境界;“即是课、课即是人”的第三重境界。他认为,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即教师与课堂完全融为一体,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状态。这种境界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生命的绽放。正如他在《长相思》的教学中展现的那样——通过“身在征途,心在故园”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纳兰性德的破碎之心;通过"问君何事轻离别"的层层追问,引导学生与词人进行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这样的课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诗意的引路人;学生不再是 passive 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
王崧舟的教育智慧源于他对语文本质的深刻理解,也源于他对生命意蕴的不懈追寻。他说:“文化不是上出来的,是你活出来的样子”。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的践行者,然后才能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中,他通过“比较还原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张岱要独自在寒夜去湖心亭看雪,从而理解张岱的“痴”与“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教学已经超越了文本分析,成为一种生命态度的传递。
三、诗意课堂的启示:教育是一场灵魂的对话
阅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应当是一场灵魂的对话,而非知识的交易。他的"举象—造境—入情"教学路径,让我明白了语文教学如何从文字符号走向生命体验。在《慈母情深》的教学中,他没有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龟裂”一词,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描述爷爷或外婆"龟裂"的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更唤醒了他们对亲情的感恩。同样,在《荷花》一课中,他引导学生品味“冒”字的精妙,通过替换比较(如“长”“钻”“伸”),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生命力。这样的教学让语言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成为有温度的生命表达。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还教会我,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在《长相思》的教学中,他让学生先说出自己对词的印象和感觉,再带着这种感觉去朗读。当学生描述作者“身”可能在山海关的路上、在船上、在高山上或在营帐里时,他没有统一“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多元解读。这种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权威结构,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出发,与文本建立独特的联系。正如他所言:“诗意语文是指向人的教学,因为他始终考虑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从王崧舟老师的教学中,我还领悟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他没有直接灌输爱国情感,而是通过"起承转荡拓发"的教学节奏,让学生先感受圆明园的"圆满无缺"与"光明普照",再通过擦掉板书、沉默20秒、观看《火烧圆明园》片段等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对比中自然生发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民族的责任。这种教育不是外在的灌输,而是内在的觉醒;不是短暂的激动,而是持久的震撼。
四、诗意教育的修行:我的成长方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阅读《诗意语文》既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也是一面照见自身不足的镜子。王崧舟老师的教育智慧启示我,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精进:
首先,我需要深化文化修养。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之所以能纵横捭阖、贯通古今,源于他深厚的文化积淀。他不仅能解读文本的表层意义,更能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精神。正如他在《秋声赋》中通过激活学生的"具身认知",让学生亲身体验悲秋文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愿意做苏轼这样的'闲人'吗”,将文言文教学提升到人生哲学的层面。未来,我需要广泛阅读经典著作,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让文化成为自己的精神血脉,而非教学的工具。
其次,我要修炼“无痕教育”的艺术。王崧舟老师的课堂看似行云流水、随心所欲,实则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中,他将"插叙"的表达形式与父亲逝世30周年的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在《去年的树》中,他通过三次练笔还原树与鸟的情义,最后又擦去所有生成内容,回归文字“平淡”的原貌,诠释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哲学。这种教学需要教师既有深刻的思想,又有精湛的艺术。我需要学习如何将教育目标隐藏在诗意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精神的成长。
最后,我要追求“人课合一”的境界。王崧舟老师认为,课的痕迹越淡,境界越高,“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这种境界要求教师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教学内容完全融合,达到“语文人生,人生语文”的状态。正如他在《一夜的工作》中与学生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这种教育不是职业,而是生命的方式。我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观,让教学成为自我实现的途径,而非谋生的手段。
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而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为这场修行点亮了一盏明灯。它告诉我,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会考试的学生,而是培育有诗心的人;不是传授死的知识,而是唤醒活的生命。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保持教育的诗性或许是一种抵抗,一种救赎。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言:“有境界,语文自有高格、自有名师。有境界的语文教师愈多,战胜功利主义的可能性就愈大”。愿我们都能在诗意的语文教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