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夏天,我期待了很久的蝙蝠侠第三部,黑暗骑士崛起上映了。几乎是第一时间我就到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我之所以如此期待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第二部是如此的精彩,小丑和蝙蝠的极致对立,极大的丰富了蝙蝠侠的形象。不仅仅是丰富了这个角色的血肉,关键是为蝙蝠侠注入了灵魂。可惜的是,期望很大,失望也很大。
影片的前半部并不差。汤老湿饰演的本恩极具压迫力,完美的呈现了一个只会死亡而不会失败的反派形象。粗粝的光头,硬实的体格,透过面具之后发嗡的有力声音,尽显反派魅力。捕获飞机,处死不力的手下,尽显反派的能力。超级英雄电影需要超级英雄,更需要超级反派。但是在影片的下半部分,本恩没有像小丑般升格,反而被降成了一名卫士,打手,或者暴徒,让人失望。
黑暗骑士三部曲的第二部和第三部票房收入相差不大,但是谈起黑暗骑士,人们就会记起小丑。本来第一步侠影之谜是英雄的起源,第二部黑暗骑士是赋活,第三部崛起是提升,可惜的是怀着期望走进影院的人们,迎来的却是狼藉的落幕。光芒黯淡、庸俗苟且的反派,满怀创伤、黯然离去的英雄,在他们背后是劫后余生的破碎城市。小丑用疯狂的烈火和爆炸拷问出了人性的救赎闪光,他的邪恶是纯粹的。时至今日,联系小丑的起源电影,可以说小丑的恶是对黑暗体质的控诉,是人性的反抗表达。而本恩,则是暴力和阴谋。导演在小丑身上已经走到了门槛上,可惜的到了本恩这里,他恐惧了,似乎小丑就是整个体系中反抗因子的终极体现。但是一个被残酷现实逼疯了,彻底拥抱了深渊的小丑真的就能代表那些不屈的灵魂吗?
诺兰导演善于为漫画角色注入现实因素,所以在第三部中他设计了一场底层革命。似乎是为了呼应第二部结局时的双船困局,并进一步探讨一下人们面对黑暗时所应采取的对应方式,第三部中一众犯罪精英们通力合作,彻底颠覆了哥谭。三部曲的底色是灰暗的,到了第三部风暴来临后,这种灰暗彻底成了黑暗。怀揣着巨大不满的现行体制反对者们在摧毁了以蝙蝠侠为代表的体制力量后,迎来的并不是心中的自由和光明。曾经勉强被束缚的暴力和恐惧被释放后,所有人不是成为了受害者,就是正在成为受害者。导演通过被抢劫的老中产夫妇,独裁法庭等等意象很好的描绘出了资本主义精英们心中暴力革命所应有的模样。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们,连带大脑和良心也是缺乏的,即便是在暴徒的带领下从阴沟里翻腾出来,也只会把一切都毁掉。最终,从深渊中挣扎出来的蝙蝠侠再次拯救了城市,不是从黑暗中,只是从毁灭中。
三部曲的最后,蝙蝠侠最终离开了哥谭。英雄选择了落幕,不是因为黑暗远去,而是因为认识到这个世界不需要英雄。暗夜中的守望者,黑暗中骑士,应该是焦灼的吧?他竭尽全力维护的不是光明,而是一个勉强的平衡,平衡生存和毁灭。一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首富是一体的,或许戴面具的怪胎要维护的只是他自己的生存和毁灭。或许最终布鲁斯终于直面了这一点,从这场角色扮演的无聊游戏中醒了过来,承认了小丑所说的一切。有蝙蝠侠的地方必定会有小丑,他们一体两面,不可分割。我们在梦醒时成熟,也在梦醒时死去。布鲁斯放下面具,迎来的是解脱,可对于蝙蝠侠和其所代表的努力和希望来言,确是死亡和背叛。
美式英雄总是在毁灭的边缘拯救世界,也许这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因为面对毁灭,人们要求的只是生存。可是现实的世界,大部分人面对的问题是生活而不是生存。灵性的人,从不畏惧毁灭,恐惧的永远都是绝望。英雄不应该,确切的讲,应是不仅仅从毁灭的边缘拯救世界,更多的应该是把光和希望带给世界啊。
深沉的夜,我们燃起烛光,从不是为了烛火的些微热量,而是为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