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内驱力”孩子的小贴士1:少说“你”,多说“我”

培养“内驱力”孩子的小贴士1:少说“你”,多说“我”

当孩子不听话或做出不当行为时,家长往往希望尽快解决问题,容易和孩子处在对抗情绪中,两个激动的人很难达成一致。

比如,孩子总是玩完玩具扔一地不收拾,生气的家长可能会这么说:

“你怎么又把玩具扔一地,赶快收拾了。”(批评)

“你要是不收拾,这个星期就别想玩了。”(威胁)

……

上面这些沟通方式都不会真正改变孩子玩完玩具不收拾的行为,因为:

1.当家长用“你”这个字时,是在对孩子做判断,贴标签,包含命令,威胁,强制的意思,具有攻击性。这种情况下,没有人(包括孩子)愿意主动配合。

2.孩子直接被告诉要做什么,没有自己思考的机会,即使按要求做了也是外部驱力的结果。


改变一个字,让孩子从被服从到主动合作。这个字就是“我”。

同样收拾玩具的情况,父母可以这样说,“你的玩具满地都是,我非常担心你的玩具会被踩坏或我会被绊倒摔疼。”


这样的沟通。孩子往往会表现出主动的合作行为。因为:

1.父母说的是“我”,是自己的感受,没有评判孩子。

2.父母说的是事实,“玩具满地都是”,陈述事实没有攻击性。

3.父母还说了自己有这种感受的原因,孩子会理解父母的想法。


沟通时用“我”字牵头,孩子就会在没有攻击性,安全的情绪中思考面对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