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天没写东西了,感觉过了很长时间一样,当每一天总结都成为了习惯后,没有总结反而过去的时间也成为了没有完结的事件留在脑子里,有些负重甚至过载。的确习惯是个可怕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就是习惯的产物,无论是有助于自己的还是无益于自己的,只要习惯了就似乎戒不掉了。从周日到此刻,我几乎奔波了将近八个地方,加之早上开始了晨练的计划,以及陪孩子练球和上课时间,每天晚上尽可能的和孩子一起9:30睡觉,时间被充分的使用了,这几天没有给自己安静坐在电脑旁写东西的时间,几乎之前流淌不完的思绪都要枯竭了,让我发现仅仅维持一种好的节奏和习惯也是人生极大的成果,努力调整到最佳的。
前段时间看《下一代的竞争力》中关于“忙碌症”的描述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的确是值得人反思的问题,忙碌不仅剥夺了成人安心享受生活的乐趣,也无形中影响了为人父母的人培养孩子时的耐心,我想“催促“也许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的催熟剂和激素,不知不觉中透支了很多未来要偿还的东西。还好我在不断地体察和调整中感知到了这些,并不断地调整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做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社会人,其实就像一把琴会拉出不同的曲子,重要的是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就有机会随时拉出最好听的乐曲,并有助于它自身的养护。
最近陆续认识了几位给我极大激励的前辈,一位是在淘宝大学做培训老师的大姐,虽然已经做了奶奶,但是依然经常学习,在为人处世中有良好的界限感和把控的能力,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对自己身体的保养和老年生活的安排都十分妥帖。早上晨练认识了一位年长的球友,经常爬山、徒步和打球,耐力和体力都很好,她告诉我说:自己的身体就是最好的本钱,对儿女最大的帮助就是自己照顾好自己,老了不给他们添乱就是很好的了。所以她每天早上7点多就过来打球锻炼。
前天有机会第三次见到欣儿老师,通过两次的读书会,非常欣赏欣儿老师个人大量的读书和写作的习惯让她有机会贯通中美文化,做一位真正的文化使者,身体力行地推广更健康的生活理念,首先通过读书会的推广,让更多人以书为桥梁获得更多人生的智慧和营养。
当我期待和欣儿老师单独沟通一下的时候,我们在前天下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交流,很高兴我所做的主要关注高知女性身心成长的沙龙活动获得了欣儿老师的认同和赞赏,让我更加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她作为三文化机构的中方代表,致力于将国际的思维和文化带给更多的人,也契合了我们这个群体的诉求,让我们真的有机会在未来的深度合作中用更国际化的眼光和水准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无论是身心的健康、教育的优化还是文化素养的提升。
感恩也因着欣儿老师有缘认识几十年来都在一直做女性教育的游校长和她一位特别擅长摄影的好朋友,有机会聆听他们一起讨论关于女性教育和一些高危人群的心理健康的话题,以及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的问题,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点具体的事情,正真的了解老年人的需求,积极的关注老人们精神养老的问题。非常感恩这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三位前辈,让我看到很多人都在努力的做一些让我们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好的事情,虽然任重道远,更多人的参与和努力,会让我们更有信心的去推进一些事情。无比期待25日欣儿老师那场关于中美女性人生态度区别的特别分享。在聊天的过程中,她讲了一个小小的故事就足以震撼我,我想更多真实的故事和欣儿老师的感悟一定会让我有更深的反思和觉醒。
欣儿老师说:她的一位好朋友已经74岁,她组织了一个NGO的组织,每年在世界各地工作,而且每年要带领40人的一个团队去到全世界最贫困的国家去做支援工作。有一次她开车去机场,将车停在机场停车场一周后回来准备开车回家的时候,发现车发动不了。
当时机场工作人员就特别帮她打电话请求支援说:我们这里有一位老人,她的车子出了故障,需要帮助。
当这位工作人员挂完电话,她非常认真地对工作人员说:先生,请你向我道歉。
那位先生则很诧异的说:请问我做错了什么?
这位女士很认真地对他说:我们这里没有老人。
即便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却让我看到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其实就是对自己的认知,老或者年轻并不是生理状态,而是精神状态。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身体机能的正常与否,包括饮食的习惯,往往我们会习以为常的做一件事情,其实很多并不见得是对自己有益的事情,甚至本身就是产生问题的根源。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当我们不经意推翻了曾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的传统时,我们并没有建立一个真正科学有效的生活习惯适合我们的生活,却不得不在老去的过程中捉襟见肘的应付四面楚歌的境地,真正健康的人生从何而来?期待未来与欣儿老师更深入的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