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下辖13个市,1个自治州(湘西),省会是长沙
潇湘楚韵
湖南在春秋战国是楚国的领地。楚国虽然是个大国,却始终不为中原正统文化所承认。史记楚世家记载:“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结果后来周王没有理楚国,而楚王也不以为意——我自己称王好了,无所谓你同不同意。
楚国的核心区域是在今天的湖北,湖南已经位于楚国南部了,是更加远离中原文化圈的地方
而楚国自命蛮夷,倒发展出一套与中原正统迥异的文化。要说它的特色呢,我觉得是雄奇、神秘、浪漫,与中原文化的端正、严肃、厚重形成了强烈反差。湖北和湖南的博物馆都很有意思,因为楚国文物与我们看的比较多的中原文物有明显差异。
文学上差异也很明显,南方的《楚辞》和北方的《诗经》交相辉映,是中国文学的两大高峰。楚辞的风格与诗经差别太大了,瑰丽、奇幻,现在写网络小说的都是引用楚辞的多,用诗经的就少。屈原最美的作品就是在湖南写的,像《湘君》、《湘夫人》、《山鬼》。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多么浪漫而美丽的文字!很有意思的是,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在莫言之前,中文作家里其实有两位名望更大、呼声更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一位是北京的老舍,另一位就是湖南的沈从文,老舍的风格是京味京韵、雅俗共赏,沈从文则是诗意浪漫,朴实而悠远。要再举例,还有毛泽东的诗词,那也是雄奇浪漫,自成一家。这些湖南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千年以来楚文化的影响应该是分不开的。
巴山楚水
虽然有着楚文化的遗产,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湖南却始终不是一个重要的区域,在几千年来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很少看到湖南人的身影。与此相对,湖南倒是历史上贬官流放的重要目的地——可见当时这里不是什么好地方。
最早而且最有名的当然是屈原了,屈原在秦楚关系上的主张与楚王相左,被贬湖南,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接下来又是一位名人,“屈贾谊于长沙”,贾谊是西汉初期的大才子,他被贬长沙的时候,就因长沙低洼潮湿,常自哀伤,以为寿命不长。后来还有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是刘禹锡对自己在永州贬谪生涯的叹息。李白在《远别离》中描写的“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就更凄惨了。(李白写诗比较夸张,湖南到唐朝的时候已经相对好多了)
今天我们把湖南划为华中区域,可是在开发条件有限的古代,湖南已经算是很偏南的蛮荒之地了。
今天的华中三省:河南、湖北、湖南,要在古代,湖南是绝对要划到华南的
而且从地形来看,湖南是个相当封闭的区域,它三面环山,北面是浩瀚的洞庭湖,在交通落后的古代,自然也就少人问津了。
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湖南省的名字也就是从这里来的。湘江几乎贯通湖南全省,是湖南最重要的河流,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湖南的简称“湘”就是从这里来的。湘江的上游又称为潇水,所以湖南又有“潇湘”的别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风浪也很大,在古代是阻碍人们北上的障碍。
衡山是五岳中的南岳,它的最高峰号称回雁峰——北雁南飞,到此停飞折回。可见其高和险,大雁都过不去,何况人乎?
张家界奇峰如林,云雾缭绕的时候恍若仙境
湖南第一高峰——罗霄山脉的神农峰,海拔2115米
横亘在湖南广东之间的南岭,过了道山,就算是真正的南方了,可这道山显然也不好过啊
这些山水,在今天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可是在古代,它们牢牢挡住了进出湖南的路线。
要是大家对上次讲的江西还有印象,会发现这两个相邻的省在地形上极为相似,都是三面环山,北面横亘一个大湖,可是湖南和江西在古代史上的地位可是差的太多了。这里面的原因我们在江西那一讲里详细介绍过(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主要是因为首都不断东迁,使得江西成为南北运输的重要通道。当首都在西安时,湖南是南北交通最便捷通道,可惜那个时候南方普遍未得到开发,这条通道的价值还没有显现出来。
当江西占据着明代全国五分之一状元名额的时候,湖南还不到1%。宋朝的时候就更落后了,所以长沙岳麓书院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至少在近代以前是够不上的。可是在沉默了千年之后,湖南在近代异军突起,一举盖过了江西的风头,迅速成为中国重要省份,一时间豪杰并起,名人辈出,把“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句话演绎的淋漓尽致。
惟楚有才
不光人有命运,一省一地的兴衰似乎也是冥冥中自有天定。湖南在近代突然爆发就是个偶然的机会——太平天国起义。如果说在清末发生民间大规模起义有它的必然性,那么正好有一位国防部副部长因为母亲的丧事回湖南休假就很巧了,而这位副部长又具备了极强的毅力,带出一支新军队,平定了太平天国,这真是只能说是天意了。这位官员就是曾国藩,他一手缔造的湘军不仅平定了太平天国,挽清朝于不倒,更是为湖南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郭松涛,这都是在晚清一度实现同治中兴的名臣。
地理条件很重要,但人是更重要的因素。江西在古代维系了几百年的先进,交通是一个因素,但那占全国20%的状元恐怕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湖南也是如此,湖南官员群体的崛起,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给湖南带来了便利资源。平乱之后就进入了我们熟悉的洋务运动时期,当时最重要的一条铁路——从广州到武汉的粤汉铁路,当仁不让的从长沙经过,后来这条线路扩建为中国南北大动脉京广线,湖南在输了千年的南北通道之争后,终于在近现代把优势重夺回来。南昌这条线虽然后来建了京九线(北京到香港九龙),但其地位和作用与京广线是不能比的。
文化优势更是代代传承,导致湖南近代以来名人辈出。中华民国开国四杰中有三位是湖南人,他们是蔡锷、黄兴、宋教仁,另一位当然是孙中山先生。再往后,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粟裕,等等,这都不用说啦。
所以在清末,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句话还真一点都不是自吹自擂,因为它已经好几次被历史证实了。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在革命年代的风头被东南沿海的省份盖过了,但它的经济总量仍然能排进全国前十名。
从卫星灯光图可以看出,长沙的亮度与北上广自然不好比,比起邻省湖北的省会武汉,也要略逊一筹,这和湖南与湖北的经济排名也是相符的。湖南的特点是全省各城市发展比较均衡,按说这应该是一个好事,但近几年来很多省都是采取集中资源打造中心城市的策略,武汉就是一个典型,还有西边的成都重庆,更厉害,它们的灯光亮度比武汉长沙还要强。
做大中心城市已成为当前区域发展的趋势,但也不见得是最好的模式。大都市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可是对个体来讲,却意味着更漫长疲惫的通勤、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物价高企,在一线和准一线城市生活的朋友多少都会有所体会。可是一旦来了,大多数人还离不开大都市,因为它把优质资源全吸收进来了,离开它,就业、教育等就会面临很大落差。
从这个角度讲,我倒是赞成湖南的发展模式。可是在目前这种形势下,湖南就会比较吃亏,因为被一圈强势的中心城市围绕,产生了虹吸效应,好的人才和产业就会被周围的巨无霸都市吸走,因为在集中资源的大投入之下,它们那里的各方面优势和吸引力更大。
下一步湖南怎么发展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但总得看,可能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还是要集中一定资源打造长沙的竞争优势。
不管怎样,希望湖南还能重现近现代以来的辉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