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014:学而篇1.14君子笃志力行纠偏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这一章讲的是君子求学修道三部曲。

  1.笃志:君子谋道不谋食

  端正态度立志求道,不过分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理想和真理上。这就是夫子提倡的安贫乐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也符合夫子对颜回的赞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其实,这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无奈。夫子的多数弟子都是平民甚至是贫民出身,加上孔子青少年时生活贫寒,成年后多数时间屡屡不得志,周游列国时,很多时候又颠沛流离,所以经济条件很多时候并不好。这就给夫子和他的弟子们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些话的产生背景,想必是在孔子周游列国屡屡不得志的情况下。肯定有弟子出现了困惑,感到了迷茫,我们跟着夫子这么多年是为了什么,难道我们的道是不对的?不然怎么会如此困顿不得志呢?其实,就是夫子何尝不感到困惑苦楚呢?很多时候只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尽人事由天命而已。但是不能让这种负面情绪感染了弟子们,夫子还企望一旦自己终生不得志,靠弟子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作为老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当然是长项,所以这句话应该是孔子鼓励弟子的话,也是一种自勉。当时也不可能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相必是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只是浓缩后只剩下了这么几个字而已。不过后世孟子做出了更详尽的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但是!安贫不是乐贫,更不会求贫,夫子从政追求的也是富民。夫子曾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安贫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生活富足,还能勤学不辍,相必效果更好。所以安贫乐道是品德,绝对不是儒家的追求,追求清贫是精神有问题,自己奢靡让别人安于清贫是品德有缺陷。

  当然,有人也许会说,孔子有些虚伪了,他不是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吗?这样说的人,要么是误会,要么是读书不精,要么是断章取义别有用心。夫子确实也有讲究得有些严苛的时候,但那是祭祀祖先的时候,这种情况下夫子从来也不将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夫子对祭祀祖先的要求,以表示对祖先虔诚,但这绝对不是夫子对日常膳食和烹调的要求。其一不是孔子志趣所在,其次恐怕也是没有那个经济条件。

  2.力行:敏于事而慎于言

  仅仅是有志于学还是不够的,还要敏于勤于修道践仁,同时说话还要谨慎严谨,即:少说废话多做实事。正好回应了前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同时也是告诫弟子,虽然儒家提倡活用认可权变,可以毁不义之诺,但总是不懂得谨言慎行,动不动就轻诺悔诺,也是不行的。作为老师,不单教给学生读书,还要教给学生做事、做人,在这一点上,夫子不愧为万世师表。

  读书读成书呆子绝对不是夫子的主张,学以致用才是夫子的追求。

  3.纠偏:就有道而正己身

仅仅埋头苦干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还要随时修正自己的努力方向,怎么修正呢?亲近有道之士,勤于学习,勇于改错,力求道与贤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