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作群的日常,由于群里的小伙伴都非常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大家秉承着直接坦诚的沟通方式,对于问题难免会有不同程度的争论,前段开始,适逢年末,人难免会有些焦躁,争论逐渐的升级为了争吵。有了争吵难免就有了站队,有了站队,难免就有了对人不对事。似乎遇到问题,本能的就要站在了对方的对立面才算正确。鉴于这样的局面,群主想了个办法,就是大家在群里说话之前,都要加上敬语。一开始,对这个所谓的“群规”颇有些不以为然,但真正实施起来,却觉得有用而且效果很好。比如,看到对方的话的时候,已经火冒三丈了,心有千言,可是在说话前,先加了一句:“亲,”的时候,你发现,你的那些本带有戾气的语句自然就变得温和了许多。于是,群体在这种氛围下,平安的度过了节前节后。
经过这件事,我才发现,原来敬语有这么大的魔力。此前,在我的想法中,一直认为敬语这些都是形式,包括礼节,或者所谓的仪式感,这些都不是实质,只是形式,而形式不是那么重要的。而在这次事情中,才发现我们的群主真的很智慧,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从争吵又降级回了争论。我们从小就学习各种的礼貌,如何接人待物,原来这些形式都是为了体现,我们对对方的尊重,我们对对方的爱戴,和与人为善的心情。形式是实质的体现,有很多时候,我们的实质并没有问题,而问题出在了形式上。
群体争论的初衷,都是为了把一个事情说明白,谈清楚,初衷不是为了争论,而是为了呈现各种不同的想法,让我们的决定能够更完善。初衷是好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慢慢偏离了实质,而把关注度都放在了争论本身上,或者说对错本身上,而其实我们之所以会集思广益的原因,不就是为了放下自己对于对错的执念,不断完善想法吗。这个时候,尽管强调实质,可是人在有情绪的时候,是不太容易冷静下来的。一个小小的改变了,让我们都平和了下来,或者说不得不平和。毕竟当你礼貌的呈现自己的看法,并向对方请教的时候,对方也没办法声色俱厉的和你探讨,当大家回归到了讨论问题的这件事的时候,求同存异,也能彼此获益。
很多时候的仪式感,也是因为敬畏。因为我们是带着敬畏的心去做事的,而此时的仪式感是因为我们的敬畏之心。而所有的仪式也好,形式也罢,是为了呈现出实质。我们的尊敬,需要一种方式去表达,让对方知道,我们的敬畏,需要一些做法去呈现,而这个过程就是形式。形式很重要,但形式又不是本质。不重视形式是不对的,但把形式当成本质又会让我们偏离本质。如果我们确认初衷是好的,很多时候没有好的结果,可能是因为我们选错了呈现的方式,我们只要对形式稍加改变,回归本质,我们的初衷也会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