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上 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曰
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曰(1):“臣恐王之如郭君(2)。夫晋献公欲伐郭而惮舟之侨存(3)。荀息曰(4):‘《周书》有言,美妇破后。’乃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舟之侨谏而不听,遂去。因而伐郭,遂破之。又欲伐虞(5),而惮宫之奇存(6)。荀息曰:‘《周书》有言,美男破老(7)。’乃遗之美男,教之恶宫之奇。宫之奇以谏而不听,遂亡。因而伐虞,遂取之。今秦自以为王(8),能害王之国者,楚也。楚知横门君之善用兵(9),与陈轸之智,故骄张仪以五国。来,必恶是二人。愿王勿听也。”张仪果来辞,因言轸也,王怒而不听。
四八下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
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1),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2),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3)?”秦王曰:“善!”乃止之也。
四九 陈轸去楚之秦
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1):“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1)。”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2)。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3),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4)。’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5)。轸为人臣,而常以国情输楚王(6),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己注:
此三篇都是讲张仪如何劝秦王干掉陈轸。四九应该夹杂在四八中。
四八上:美妇破后,美男破老。个人觉得不应是“美妇破舌”,因为后生与老生相对。后或老,都是默认其为谏臣,只不过后生谏王与老生谏王的方式会有差别,年龄是相对于王来说的。中华是一个尊老爱幼的国度,君王也同样受此影响。老生对王一般是劝告阻止,后生劝王一般是建议行动。美妇作为君王的枕边人,可以大肆欺负后生,因为后生不擅于鱼水情爱,至少不敢在王面前劝谏,故美妇破后。如果以美妇对付老生,则老生会批评王酒色误国,王不得不听。
同样道理,美男一般都是年轻貌美男子,老人自惭形秽,不得不败。而美男如果对上后生,则优势无存。大家可以想想,自己的公司内或机关里的秘书处是不是如此。
四八下:第一段结尾处,“王何不听乎?”,听什么?张仪要王听他什么呢,第二段结尾处,“乃止之也”止什么?王停止了张仪劝他上一段要做的事情。这一点在四九中有所表达,张仪要王驱逐陈轸,或者杀掉陈轸。
陈轸2次自己解答,1次朋友代答,都巧妙的避过的危险。
但史实是,陈轸最终还是在前322年离秦赴楚了。那么四九篇就发生在此之前,陈轸从楚国到秦国,张仪到秦后,陈轸又被逼回楚国。
大秦帝国中,感觉陈轸更像是秦国安插在楚国的间谍,时不时的帮助秦国,并未体现张仪与陈轸之间的互相挤兑。也就是说,这一段历史记载下来,是故意表现张仪挤兑陈轸的,以方便陈轸到楚国任大官,并帮助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