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说是曾国藩深夜在家背书,可是读了很多遍还背不下来。梁上有一小偷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等到大半夜,曾国藩还是没背下来。最后小偷在梁上都听熟了,跳下来当场给他背诵了一遍,然后大骂:“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随即扬长而去。
这并非空穴来风。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就是笨得出名的,考了十七次秀才,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曾国藩本人从十四岁起前后考了七次,直到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还是个倒数第二。跟同时代的左宗棠、李鸿章相比,曾国藩绝对当得起“笨拙”二字。
1. 但曾国藩偏偏崇尚笨拙,并且扬言:“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就拿读书来说,曾国藩极力推崇苦学。一句一句读,一本一本背,不读懂或者背熟绝不往下读。这样的读书方法虽然苦闷,但也让曾国藩打下了牢固的学习基础,也给予了他勤劳刻苦的学习方法和精神。
曾国藩不仅读书靠“笨拙”,打仗也靠“笨拙”。
曾国藩征兵选将大多数是选择那些不善言辞,朴实敦厚的山民。因此,湘军军风朴实无华,上场作战却英勇顽强。此外,湘军作战“结硬寨,打呆仗”闻名,打仗基本上不主动出击,而是诱使敌人先来攻他,后发制人。
主动攻城也是用最笨的办法,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一道的壕沟把这座城市活活困死。所以他们攻城的时间,往往是一年、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
本该是重大缺陷的,在曾国藩身上,却成了最大的优点。
2.坚韧不拔是曾国藩身上又一重要的闪光点。
曾国藩不仅读书资质差,身体素质也很差。三十岁的曾国藩正值壮年,却开始出现了头昏疲劳、严重耳鸣。后来又出现了“气短”。紧接着还生了三次重病,几乎吐血而亡。还有奇痒难耐,脓疮丛生的皮肤藓,晚年右眼又失明。
难以想象,一个体弱多病的书生却完成了当时所有文臣武将都完成不了的壮举:创建湘军,南征北战,最终消灭了数以百万的太平军。
曾国藩入仕将近四十年,除了最初十年当京官的时候没有什么大风大浪。剩余的三十年,曾国藩经历了无数劫难:在战场上多次被太平军击败,悲痛欲绝,三次跳江自杀;在官场上勾心斗角,曾国藩三番五次被孤立,被弹劾,甚至被兵变的绿营围杀;在朝堂上,不管是咸丰皇帝,还是慈禧太后,都曾多次猜忌他,甚至动过杀心。
屈辱、汗水、血渍贯穿一生,几近身亡,曾国藩的眼里依旧闪耀着坚韧。
3.曾国藩一生待人接物都以诚为本。即使别人以伪欺他,他仍以诚待他。
比较著名的是他的死对头左宗棠在“瑜亮情绪”的促使下,一生不服曾国藩,轻则挖苦打击,重则中伤暗算,曾国藩不仅不还手,在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还以德报怨,助兵助粮。最终在曾国藩的葬礼上,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不如对方,并送上挽联。
李鸿章作为他的得意弟子,却时常和他耍心眼、逞私心。曾国藩因为爱李之才,始终不改对李鸿章的关心、爱护、包容、提携。李鸿章因此终生感激涕零,到晚年更是开口不离“我老师”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