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讲了盛世大明的推手——朱棣的文治武功,他北平蒙古,南定安南,将明朝疆域版图扩至最大;他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还有派郑和下西洋,让四海宾服,国威鼎盛。乍一看朱棣头上主角光环闪耀,功绩赫赫,但是,老祖宗早就说了“人无完人”,朱棣也有他的暗黑面。
今天我们既不扒朱棣的黑历史,也不吹捧朱棣,我们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永乐盛世的背后隐藏的细节,讲讲当时的经济背景、政治环境以及朱棣的一些改革措施。
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是什么支撑朱棣让他完成他的诸多面子工程?”答案是强大的经济实力。明初的时候施行的是实物税,政府每年大概收四百万石粮食,但是除此之外老百姓还要交各种名目众多的税,只有老百姓想不到的,没有官府老爷做不到的,四个字总结就是“苛捐杂税”,最要命的是有很多税没有标准,这给了官府发挥的余地。这下明白了吧,国库白花花的银子其实是从社会的最底层压榨而来。
国家是有钱了,但是老百姓就生活艰难了。慢慢地,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选择造反。永乐十八年(1420年),山东蒲县爆发了以唐赛儿为首的农民起义。一听名字让人忍不住联想起义首领该不会是一位女子吧?没错,事实就是这样。唐赛儿从小便受民间宗教传播的环境影响。后来她自称是佛母降世,创立教义,为周边老百姓驱邪看病,有着广泛信众。但是明朝政府严禁“邪教”,官府到处找捉拿唐赛儿,无奈唐赛儿率众造反。
当时又赶上蝗灾,老百姓没有了活路就跟着造反了,虽然起义军刚开始声势浩大,但他们的对手却是身经百战,训练有素的明朝正规军。结果可想而知,起义最终被朱棣残酷镇压,但唐赛儿生死不明却也造就了一代民间传奇故事。此次事件也折射出盛世下底层人民的困苦。一将功成万骨枯,同样也适用于帝王身上。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经济上可以说民不聊生,那么政治上呢?其实朝堂上笼罩着血淋淋的恐怖氛围。朱棣像他老爹朱元璋一样,嗜杀。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他灭了方孝孺十族。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占南京后,为了统治需要,他想拉拢名气巨大,天下仕子心中的精神领袖方孝孺,于是想让他写朱棣的登基诏书,方孝孺不从。
朱棣威胁他说:“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方孝孺丝毫不怂,来了句:“就是诛我十族又如何?”当着文武百官,这完全让朱棣下不来台。结果八百多人被拖到方孝孺面前一个一个的杀掉,最后轮到方孝孺被腰斩而亡。说句题外话,方孝孺有气节值得敬佩,但面对强权也可以讲究方式方法,从而避免那么多无辜的人被牵连。方孝孺事件也可以看出朱棣的残忍与心理扭曲。也许正因此,扭曲的朱棣才会任用身心不全的宦官从而创立了臭名昭著的东厂。
类似方孝孺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无数文臣武将下场惨不忍睹,他们的家人也受到牵连。既然不能让人从心底臣服,就只能用屠刀把人震慑住,这大抵是朱棣当时心中所想吧。《明史》批曰:“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最后说说他的一些改革措施。朱棣其实也知道光是杀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他必须采取一些实实在在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因为自己起自藩王造反而夺得天下,朱棣深知藩王对中央皇权的威胁,于是通过调换藩王驻地、限制藩王权力和减少藩王兵力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削藩”。由此,藩王实力大减,皇权得以巩固。
为更好处理政务,帮助自己决策,朱棣创立了内阁。只是朱棣没想到后来的内阁会发展成权力核心,但也正是有了内阁,国家机器即使在有不理朝政的正德和万历皇帝的情况下也能照样运转,使得大明王朝能延续二百多年。
朱棣的故事我们就讲到这里了,斯人已去,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各位看官,您怎样看待明成祖朱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