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母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厚道,要谦让,要善良,要懂得吃亏是福。在家庭的教育下,在美德的感染下,我也一度坚信,只要为人真诚,待人坦诚,多替别人着想,别人有难,主动去帮,一定可以交到许多朋友,收获美好的朋友圈子,我也坚信吃亏是福的道理。
的确,坚守人性中最善良最纯粹的品质在复杂的社会中是一种很难能可贵的存在,我想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喜欢纯粹坦荡的朋友关系,反感尔虞我诈,互使心计的交际环境,顺理成章,将心比心,善良这种品质理应可以赢得良好的人缘,交到许多真心的朋友。但事实有时候并不是如此的。
小学的时候,中午吃饭是把每个班教室外的箱子里面装有午饭的餐盒拿到教室里吃,吃完之后把餐盒重新放到外面的箱子里,吃过饭以后,我经常善良地帮前后左右的同学一起顺带把餐盒放到外面的箱子里,但是我发现一次又一次,不仅仅这些同学每天习惯性地把吃完的餐盒递给我,甚至坐在我后排的后排的同学也来找我帮忙。这种时候,如果拒绝的话,大概人家会认为你帮别人拿却不帮我拿,原来咱俩的关系不如你和那些人,如果我拒绝一直让我帮拿餐盒的同学,大概人家会想之前帮我拿,今天却不帮了,产生了一种落差感,会认为这人不厚道。
于是我发现原本的善心竟然让我陷入了如此尴尬的境地。
相反,小学里有一个性格非常尖酸刻薄的女生,她和班里每个男生说话的时候都是冷嘲热讽,带搭不理的。有一天她没有写作业,我把自己的作业借给她抄,她一反常态地微笑说了声谢谢,见到她反常的微笑,我当时竟然有点感动,心里想,其实这个女生本性还是挺好的嘛!同样也是一种反差,但是是从“恶”变到“善”的反差,让我竟然对她有点肃然起敬。
初中的时候,我很愿意帮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讲题,哪怕自己的作业写着一半,也要抽出时间帮同学解答不会的题目,于是我在班里的人缘一直很好,我和班里每个人不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一般的都相处的非常融洽。但我想假使有一次我实在抽不开身,实在没有时间,拒绝抽时间给他们解答问题,他们会不会在心里认为我真自私,这还确实不好说。
如今,老实人总要和受欺负联想到一起,厚道也倾向于和傻划等号。是社会变得冷漠了?还是人的思想素质问题?
都不是,其实这才是人的本性。
有一句话叫做,一个作恶多端的人突然做了件好事,能博得许多人的好感,一个行侠仗义的人突然做了件坏事,他的形象会一落千丈。
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相反美德是用来约束人的,而不是发掘人身上原本的品质,注意,自私不是贬义词,也不是一种恶,而是自然法则赋予每一个种族能够繁衍生存的秉性,因此人类的自私是源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深入基因里的秉性。
每个人永远倾向于站在自己的第一人称视角看周围世界,用自己的思维过滤后的想法揣测其他人,倾向于在不损害自己的利益的前提下做出利他的行为。
人性是复杂的,尤其是当人类社会、人类文化、价值观朝着多元化,现代化,复杂化飞速发展的时候,一味的愚善,一味的尽善,一味的舍己,反而并不能博得周围朋友的尊重和热情。
因此,当你遭遇这种情况的时候,不要抱怨世态炎凉,不要抱怨人心冷漠,不要抱怨忘恩负义,不要抱怨遇人不淑,只是你不懂人性而已。
做事情空有一腔热忱不够,还需要点技巧,否则会好心办坏事,人性亦是如此。学会适时拒绝,反而赢得能尊重,强化你在朋友心中的地位和价值。
但并不是说,人应该学会圆滑处事,收起自己的善心,我行我素,不去讨好周围朋友。
而是说,善良也要有善良的方法,我想否定的是愚善,尽善和彻底的舍己。
也就是说,你的善良必须是有价的,也必须是稀缺的。
一、适时拒绝,朋友反而会更牢固
哪怕对方同样是很善良、很真诚的朋友,也会因为你的愚善、尽善和舍己而变得麻木。
以前的我,患得患失,别人找我帮忙,我比他还要紧张,生怕帮不上忙,怠慢了他的事情,一旦答应了对方的请求,哪怕牺牲自己许多精力,花费自己很多时间,付出许多成本,也要帮上对方。但是久而久之,这种自我牺牲会形成常态,别人会习惯性地认为你原本就是很清闲,才会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愿意花时间帮他们,因为前面也提到,每个人永远倾向于站在自己的第一人称视角看周围世界,用自己的思维过滤后的想法揣测其他人。
那么久而久之,如果某天你实在不能牺牲自己的时间选择了拒绝,他们也并不会“善解人意”,相反会闷闷不乐地离开,他们觉得你变了,就像前面说的,一个行侠仗义的人突然做了件坏事,他的形象会一落千丈。
哪怕双方都是坦诚相待,志同道合的闺蜜们、铁哥们,也要懂得适时拒绝,这种拒绝不是生硬的拒绝,而是让他们意识到你所谓的善心并不是毫无成本的。
因为朋友从相识、相知到知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间会经历一段比较长的瓶颈期,在朋友能丰富你的生活,为你排忧解难的同时,你对朋友和朋友对你双向的要求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这时愚善,尽善和彻底的舍己会如同一剂催化剂,不可逆转地加速提高朋友间对彼此的要求和期望值。慢慢地,如果达到峰值却无法满足彼此,势必会造成一场冲突释放压力。这也是大多数朋友形同陌路的原因。
二、与极度自我为中心的朋友说再见
还有一部分人就可以形容为遇人不淑了,这些人的自私秉性过于严重,表现为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宇宙是围着他转的,从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这部分人,更是应该尽早撤回自己的付出和善良。
以前的我,特别注重人际关系,追求很大的朋友圈子,想和身边每一个人成为朋友,想要讨好每一个人,别人有难,主动去帮,赴汤蹈火。却发现,这是一个无底洞,填不满的坑。相反地有时候与我关系一般,彼此间说话还是恭恭敬敬、客客气气的朋友会显得更靠谱一些。
人最初的时候,总是想得到更多的东西,想要更多的人脉,想要更多的朋友,想要一呼百应,人脉遍天下的生活,想要一群人围着自己转的感觉。
但是,越来越发现,想要得到这种生活,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打理关系,花大量的时间交际,维系和身边每一个人的朋友关系,付出越来越多的真心,而且恐怖的是,这种时间和精力以及真心的付出随时间是呈指数倍增长的,慢慢地发现,越是付出,越是心凉,边际增长越是微小。
当到达一个临界值的时候,当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真心不能再付出的时候,每个人都开始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观,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拉黑一些不必要的朋友或是喂不饱的朋友,不要在意不在意你的人,不要考虑不考虑你的人,不要担心不担心你的人,不要花时间给不会为你花时间的人。
不要为把你的牺牲和付出当作理所应当,甚至当你一旦减少这种付出的时候会选择抱怨和翻脸的朋友而浪费时间。
我们总是把好脾气给了欺压、不在乎我们的朋友,把坏脾气给了愿意忍让、关心我们的朋友。
生活本来就是简单平庸的。
仗剑走天涯,知己遍天下,毕竟只是小说里的桥段和小说人物的生活,朋友不在多,多了也只是一群人孤独的狂欢。
朋友本来就是志同道合的关系,大胆拉黑一些人,不是不明事理,也不是不成熟,是为了能更加享受生活,让自己过得更好。你必须要明白,有许多人是你用一卡车的善良,也换不来真心的。
这个思想斗争需要炼心,突破自己传统观念的枷锁。让一个人学会放弃很难,但放弃的那一刻,你会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如释重负。
人这一生真的不需要多大的朋友圈子,也不需要讨好身边所有的人。
如能得一知己,高山流水,一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