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8

求解杨敬祥

喜欢胡思乱想

人性第二章——自我

53 人赞同了文章

为你朗读

38 分钟

创作声明:内容包含虚构创作

内容中的情节存在虚构加工,仅供参考

(前言,感受——支配着人的一切行为。人的所有的行为动机也只是为了获得好的感受,或避免和驱除不好的感受,这一章的目的是谈构建“合理的自我”,而“合理的自我”也是为了最大化的——获得好的感受,或避免和驱除不好的感受)

这一章可能比较枯燥和抽象,但这一章是理解后面章节的基础。

在此之前我们要了解一系列的概念——本我、自我、潜意识。

什么是本我?

本我是天性是本性,由基因决定,是固定不变的。本我包含的是一个“人”的所有功能,是可能呈现出的所有精神面貌的集合体,是一个物种的共性。

什么是自我?

通常我们说的“我”“自己”就是“自我”。

但我们对自己常常挂在嘴边的这个“我”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我”或者说“自我”到底是指什么?

当别人伤害你的身体,打你时,你会说不要打“我”,所以这时“自我”是你的身体。当别人辱骂你时,你会说不要骂“我”,所以这时“自我”是你的尊严。当你看见你的亲人受到侮辱时,你会感觉自己也被侮辱了,那么“自我”是你的亲人吗?错。因为当你对被辱骂的亲人没感情或者还有敌意,你就不会觉得自己被侮辱。所以你觉得自己被侮辱了的关键不是因为对方是你的亲人,而是因为你对亲人寄托着感情,所以“自我”是你的感情,是包括亲人在内的承载你感情的事物。

所以自我的具体概念就是:

“自我”是环境塑造成的人的“主观意识”中的所有的“我的”的总和。自我不只是“我的”肉身,也是“我的”对物品的所有权意识、“我的”观念、“我的”想法等等的所有“我的”的总和,是所有你主观上认为你拥有的能直接或者间接给你带来好的感受或避免和驱除不好的感受的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是“我的”所有的利益。

通俗点说,自我就是你主观认为的你自己的所有利益的集合。而直接或者间接给你带来好的感受或避免和驱除不好的感受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一个人的“自我”是动态的,永远处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当中。

(注:自我是主观的,但有一种特殊的自我是个例外,是非主观的,被动性认同构成的自我。详见《人性第三章——认同》)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我”与“自我”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我举下面这样一个例子:

精神疾病中有一种类型叫人格分裂,在影视作品中常常有所演绎,就是一个人体内有两个“灵魂”或多个“灵魂”,他们的性格、行为方式完全不同,看起来就像两个共用身体的不同的人,两个不同的灵魂。这些“灵魂”就是一个个独立的意识体,独立的人格(人格就是自我的核心部分),一个个自我。

假如我们的人生可以重来无数次,让我们投身到不同的环境下去过一辈子,最终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我”。而这每一个“我”都是我们的不同人格、不同的自我。这些“所有可能呈现出来的我们的各种人格面貌或者性格特质,集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的“本我”,而你现在的现实的人格就是你的“自我”。

所以,“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就是:“自我”是在“本我”这个先天基础和后天环境,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的。

所有人的本我都很相近,相近到几乎相同(人与人的本我的差距非常之小)——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差距不大,所以所有的人本我当中都包括了所有人性面貌。其中包含了正直、同情、关怀等等,各种善的一面。和贪婪、自私、卑鄙等等,各种恶的一面。

但是每个人的“自我”都只包含了本我的一部分,都不一样。由于成长环境导致的有的人“自我”是善良的充满正直、同情、关怀。有的人“自我”是恶的充满贪婪、自私、卑鄙。

什么是潜意识?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出生一直到死亡,这个系统都在维持着运转,而大脑是维持这个系统运转的司令部。但是大脑虽然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却并不被我们完全掌控,例如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梦境,虽然梦是我们的大脑生成的。这些不被掌控的大脑部分如同电脑的后台程序,以没被主观觉察的状态在内部默默控制着人体的运行。我们可以将这些后台运行的部分大脑思维笼统称之为潜意识。

潜意识——不需要经过主观的思考的意识。

例如,当你投入地关注某一事物时,你的眼睛会将注意力集中于你所关注的事物,这样你就能更高效的处理你所关注的事物。但是周围的其他事物的信息也被眼睛收集了,只是由于你被你所关注的事物吸引,你的主观意识没有去处理那些信息,这时处理那些不被你主观所关注的信息的,就是你的潜意识。而一旦你的主观意识从你所关注的事物转移出来,并注意到其它的这些信息时,它们便能从潜意识里转移出来成为你的主观意识的内容。

比如吃饭时,我们没有经过主观思考去命令自己拿筷子——我们没有用脑子在想“我要用我的手去拿筷子”。也没有经过主观思考命令自己的嘴咬合——我们也没有用脑子在想“我得用嘴咀嚼食物”。可是这些行为确实是我们大脑做出的命令,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大脑下了这个命令,只有经过了主观处理,主观思考了的行为,才是我们能意识的到的。但凡主观处理的信息,我们自己都知道自己想了。

所以,

主观意识就是——经过了我们主观思考的意识。也就是那些“我们能意识的到的,我们知道自己想了”的意识。

而潜意识就是——没有经过我们主观思考的意识。也就是那些“我们没意识到的,我们不知道自己想了”的意识。

人通常会有很多下意识的行为,因为下意识是没有经过主观思考的,所以下意识的行为其实就是潜意识的一种外在表现方式。

潜意识的特点是无时无刻都在运转,不会让人感到疲惫,不需要集中人的注意力,不需要花费人的心力,反应速度快。但效率低下,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事物。主观意识的特点是善于处理复杂的事务,但需要人集中注意力,要耗费心力,会让人感到疲惫,不能长时间运转,且反应速度不及潜意识。人体的运作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潜意识的控制,人做出的“本能”行为几乎都是潜意识的控制,绝大多数时候人的主观意识都是处于闲置状态,都没有在思考运转。

潜意识的利弊

首先,潜意识省略了主观思考的环节,可以让我们快速反应, 可以让我们节约脑力将注意力(脑力)集中于主要的事物,从而提高了大脑的运行效率。

可能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就是遇见危险袭来,往往我们会本能的闪避,在闪避之后,我们往往还会有一种懵(měng)了的感觉,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这就是因为潜意识比主观意识处理问题更快速。所以主导闪避的是我们的潜意识,而在闪避行为发生的时候,我们的主观意识还没上线开始处理刚才的状况。也正是因为主观意识还没上线,所以我们会有懵了的感觉。因为闪避行为是没经过主观思考而做出的,不是主观思考就不容易被我们自己觉察到,所以对自己为何做出这行为自己都没有什么印象,所以感觉就是懵的。

生活中大量的琐碎的重复的事都是由我们的潜意识来处理的,通过潜意识让我们尽量避免主观思考,从而放空大脑,消除负担,从而让我们觉得精神上很放松。同时腾出主观意识来处理重要的复杂的事。

其次,潜意识可以让我们消除内心冲突。

当我们遭遇到一些让自己难以接受的事件的时候,为了摆脱负面情绪负面感受,反应方式可能是“合理化”,就像是“阿Q精神”。有时候这种合理化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这其实是潜意识的保护机制。

合理化的过程往往会面对相互冲突的逻辑(就是《人性第三章——认同》提到的“自我冲突”)。有需要合理化的地方,说明旧的逻辑和新面对的事物存在着不合理存在着冲突。所以需要建立新的逻辑来解释新面对的事物,让逻辑和事物是相对应的。新逻辑既然能解释新面对的事物,说明新逻辑很可能和旧逻辑相冲突。而往往人又不愿推翻自己的旧逻辑(推翻旧逻辑多数时候被人看为是否定自己)。这就造成了旧逻辑、需要面对的新事物、新逻辑三者之间总有两者相冲突。为了化解这种冲突给人带来的痛苦,于是用潜意识来合理化,通过屏蔽信息让三者当中至少其一的存在不是建立在客观信息上,以此掩盖冲突,才能更好合理化。

例如无法面对亲人去世,那就欺骗自己亲人没去世(大脑掩盖亲人去世的信息)。而人的主观意识总是被觉察,会让我们知道自己在欺骗自己,无法做到很好的自欺欺人,所以依赖潜意识处理。

因为潜意识绕过了主观思考,等于隔离了很多信息于主观之外,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潜意识而不是主观意识来处理,就等于这些信息被屏蔽于主观意识之外。通过潜意识的处理不容易被察觉的特点,从而缓解心理上的冲突或消除痛苦。

如果你要通过你自己不认同的,自己认为不道德的方法获得某些利益和好处,而这种行为让你有罪恶感,我们将这罪恶感通过消除主观思考的方式放入潜意识中。(例如:当人犯了错误之后,其实往往都有那么一瞬间是意识到了自己犯错的,这时就是主观在处理。只是为了避免意识到自己错了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不好的感受,马上事情就交托给了潜意识处理,避免主观思考。)不需要主观思考了, 就不会有罪恶感,就不会有内心的煎熬。

因为有潜意识的存在,它既保护了我们自己 ,但也让我们不了解自己。因为很多行为都没有经过主观思考没有被察觉,所以我们忽略了真实的信息,但这些行为确实是我们做出的。

所以,潜意识的弊端就是——让我们看待事物,看待问题,看待自己,看待世界,不客观、不真实(也就是通过“自欺和欺人”来“逃避”)。

我们通常喜欢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眼睛很能反应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观察人的眼睛的反应,是普遍的识人技巧。这正是因为,人眼的活动不只受主观控制,也受潜意识控制。所以首先,人的眼神展现出来的内心活动,因为可能是被潜意识控制,所以并不被当事人自己所觉察,自然当事人“意识不到”眼神出卖了自己。其次因为潜意识往往不完全可控,控制不了自然无法试图控制着去掩盖。“意识不到”和“无法掩盖”的潜意识不被当事人所掌控,所以往往会暴露一个人真实的自己,通过观察他人的潜意识行为,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人。

这里说个题外话:我个人的一点猜想,人的精神疾病,例如人格分裂或者精神分裂往往就是,本我、自我、以及潜意识三者的关系紊乱造成的。

例如精神分裂,也就是意识呈现碎片化,无规则化。个人认为就是频繁利用潜意识去压抑自我,而被压抑的自我又不甘于被压抑,又频繁突破了潜意识的屏障,频繁的突破潜意识。反复的压抑又突破,压抑又突破,使得潜意识的屏障作用近乎消除,使得潜意识的思想侵入了主观意识,造成的意识失控。

而人格分裂恰恰相反,是长期压抑自我之类的,同样试图去突破,只是每次将要突破时又失败。无数次的突破却几乎从不成功,这使得潜意识的屏障作用得到了强化,潜意识本是本我与自我间的屏障,当屏障作用被强化之后,潜意识的屏障作用侵入了主观意识的区域,屏障作用在主观意识当中划分了空间,也就是生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人格。正是因为屏障作用被强化,导致了各个人格难以感知到其他的人格的存在。

怎样避免潜意识的弊端?

潜意识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要想避免潜意识的负面作用——让我们看待事物,看待问题,看待自己,看待世界,不客观、不真实。只能尽量避免潜意识的使用。所以当我们的内心冲突用其他手段无法消解时,再用潜意识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当做最后手段以解决问题。也就是原则上尽量避免,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要用自欺欺人用潜意识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人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面对自己,要正确的和自己相处。越是这样人才越会选择面对,而不是逃避。自然就越少用潜意识处理问题。

潜意识与自我和本我的关系

本我就是一个院子,而自我就是一个包含在本我这个院子里的房子,但房子和院子之间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潜意识就是房子和院子之间相互连通的地方,或者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公共区域、过渡区域。

潜意识和主观意识并不是完全隔绝,所以依然能相互影响。就如做梦,有些梦完全是潜意识的参与,我们一觉醒来之后,完全不记得自己做梦了,是旁人提醒我们说梦话了之类的我们才知道自己做梦了。但有些时候主观意识也参与了,所以我们依稀记得自己做了梦但不记得内容,而有些时候我们连内容也记得很清楚。

所以《人性第三章——认同》提到人的自我是主观认同构建的,但潜意识又能影响主观意识,所以其实潜意识也间接的参与了自我建设。

当我们的自我需要做出调整的时候,会从本我中激活一部分放到自我中,或者从自我当中割舍一部分放到潜意识当中。主动放弃的自我(自己不再认同的,且可以舍弃的那部分自我)往往直接舍弃,而被动的迫不得已放弃的自我(虽然认同,但迫于外在限制或胁迫而放弃的那部分自我),有的时候是被直接舍弃了。往往更多可能不是被直接舍弃,而是会被存于潜意识当中。放在潜意识的部分自我往往会在外在条件变化时回归自我。

比如一个人的自我性格是善良的,因为他的善良导致自己总是受到伤害。于是从本我中把残忍的一面纳入到自我当中,用来维护自己,避免自己受伤害。但是残忍和善良是冲突的,为了避免这种冲突带来的负面情绪和感受,(潜意识不是主观意识不容易被察觉,所以有帮自我屏蔽信息,从而起到自我欺骗的作用)于是自我把善良放进潜意识。这样既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又避免了内心的冲突,之后善良回归。当然也可以是善良不改变,但是把本我当中的恶激活,然后用潜意识运作恶的一面来维护自己,这样同样不会有心理冲突带来的负面情绪和感受。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简单了解了——本我、自我、潜意识等一系列的概念。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自我做更详细的阐述。

谈自我时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个人边界。

什么是个人边界?

简单的讲,个人边界——是指个人所创造的准则、规定,以此来分辨对自我而言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许的,以及当别人越过这些界线时自己该如何应对。

也就是个人边界是每个人在心里给自己制定的,用于捍卫自己利益的各种各样的规则的统称。

通俗点理解:你会随意在大街上问一个陌生人给你十块钱吗?不会。非要你这样做,你会觉得不太好,会不好意思,会羞怯。随意一个人在大街上问你要十块钱,你都会给吗?也不会,对方的行为,会让你觉得不舒服,不自在。人与人之间,彼此向对方提出要求,索要权利,做出某种行为的时候,都可能遭受拒绝或者被拒绝。而之所以人们会拒绝或者被拒绝,就是因为感受到了“个人边界”的存在,并且不愿意让对方跨越这“个人边界”。就是因为你在意自己的个人边界,所以会对他人对你的所作所为感到不适,想要排斥。也同样因为你在意别人的个人边界,所以某些行为你无法对他人做出,你自己都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排斥。正因为有了个人边界,人与人之间才有了秩序和规则。正因为人面对不同的人,树立的是各种不同的个人边界,才有了远近亲疏。而一旦人缺少了个人边界意识,就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人不只是对人对有主之物有边界意识,对无主的自然之物也有边界意识,对万事万物都有边界意识。野生动物侵犯了你的利益,你也会去驱赶。人进入的老虎的地盘,也会想着尽量远离。

个人边界是怎样产生的?

个人边界的形成:感受——支配着人的一切行为。人的所有的行为动机也只是为了获得好的感受,或避免和驱除不好的感受。而那些别人对待我们的行为中,我们主观认为的最终能给我们带来好的感受,或避免和驱除不好的感受的,就被我们所允许。而那些别人对待我们的行为中,我们主观认为的最终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感受,或阻碍我们获得好的感受的,就被我们所排斥。由此我们构建了自己的个人边界。

自我和个人边界的关系?

你的自我是所有你拥有的你认为能直接或者间接给你带来好的感受或避免和驱除不好的感受的事物,而你的个人边界就是你为了捍卫各自的这些事物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规则。

所以个人边界就像是一个院子的篱笆护卫着篱笆内的空间,而整个篱笆内所包含的空间就是自我。并且随着自我这个空间的不断变化,一个人的个人边界也随之变化。

因为面对不同的人,我们的感受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自我状态”也不一样(“自我状态”这个概念后面会解释),“自我状态”的不同又决定了个人边界的不同——用不同的规则(也就是用不同的对待方式)去对待给我们不同感受的人。

例如一个人让我们有好感(有良好的印象)我们会乐于接近这个人,我们可能会允许他拿我们的东西用,我们也包容他对我们的一些负面评价。而一个我们讨厌的人,他拿我们的东西不会被我们允许,也会引起我们的不满,我们也不会容忍他对我们做负面评价。

一个陌生人敲你家的门,你可能连为他开门都有抵触,更别提让对方进门。而你的朋友敲你家的门,你很乐意让他来。但是如果他过于频繁地打扰,你也会不乐意,这时“为他开门”这条边界是开放的,可以简称为“开放边界”。但,如果是你和父母住一起,你们的家是共同的家,这时候面对父母“能不能进家门”这个规则,这条边界是不存在的,可以简称为“消融边界”。

每个人带给我们的感受不一样,自然在每个人面前我们的自我状态也都不一样,于是我们给予对方的对待方式,给予的待遇自然也不一样。

个人边界在作用空间上的分类

因为让人获得好的感受,或避免和驱除不好的感受的利益,也就是人的自我,包括物质的和精神上的。

所以个人边界的作用空间,不仅是身体上的物质上的,也是情感上情绪上的,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具体的在身体物质层面的捍卫具体事物,二是抽象的在心理层面的捍卫抽象的事物。

具体的在身体物质层面的个人边界:比如当一个人不太亲近的人离你太近,你感到这样的距离让你不安威胁到了你的身体。你对此的自动反应可能是向外退,从而重建自己的安全空间。或者对方未经你的同意就动用或者损坏了你的财物,于是你用言语或肢体动作如斥责对方做出愤怒的表情来表示你的不满。

抽象的在心理思想层面的个人边界:比如当一个人对你的信仰、想法和观念等方面提出批判,你感觉这是对你的攻击。对此你也会通过反驳或攻击对方来捍卫自己的自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对自我和个人边界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自我和个人边界还有其它的分类方式,也是后面文章会涉及到的概念,接下来我们要对自我和个人边界做进一步的剖析。

既从个人自身内部的角度而言的,自己的三个自我“理想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现实的自我”之间的关系。以及从个人与他人与外部世界相处的角度而言的,“自己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间的三种关系“自我膨胀”“合理的自我”“自我抑制”。

首先,先谈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自己对自己而言的自我——对一个人自身而言,他的自我和个人边界的分类、以及彼此间的关系和各自的作用

对自己而言,人的自我和个人边界还可以细分为——理想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现实的自我以及理想的个人边界、心理的个人边界、现实的个人边界。

理想的自我对应的是理想的个人边界,心理的自我对应的是心理的个人边界,现实的自我对应的是现实的个人边界。

通过前面的了解我们知道自我就是我们的利益集合体,所以理想的自我就是理想中的利益集合体。例如我们想要很高的社会地位,想要所有周围人都会尊重我们,想成为首富,想拥有皇宫一样大的房子,这些都是我们理想中要获得的利益,但我们作为普通人只是脑子里这样“想一想”这些念头,不会通过“去实践、去努力、去付出代价”来达成自己的这些愿望。

而维护这些理想中的这些利益的就是理想的个人边界。

心理的自我就是心理的利益集合体。例如我们想和某些人的关系或感情更好一点更近一步,想让自己的工资再涨一点,想多赚点钱过几年买一套房,这些都是我们愿意付诸实践、付出代价、准备努力去取得的利益。

而维护这些心理的利益的就是心理的个人边界。

现实的自我就是我们主观认为的现在(也就是每时每刻的当下)我们所拥有的利益的集合体。

维护现有利益的就是现实的个人边界。

这三种自我和三种个人边界当中,“理想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更像是未来的感受未来的利益,而现实的自我是当下的感受当下的利益。

相比于过去和未来,当下的利益一般情况下所能造成的切身的感受最真实最强烈的,而人追求的就是感受,自然感受越强烈,越愿意追求。所以一般捍卫“现实的自我”的决心最坚定,所以“现实的个人边界”也最不愿让人突破,而一般捍卫“心理的自我”和“心理的个人边界”的决心次之,一般捍卫“理想的自我”和“理想的个人边界”的决心最次。

举个例子。假如你在电影里看见一个让你心生爱慕的对象。因为他是虚构的人物,离你很遥远,所以是你的理想中的自我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他被冒犯,你维护他的意愿相对而言可能就很微弱,最多也只是在看电影时,为对方遭遇不公骂几句。

假如你有一个现实中的爱慕对象,所以他是你的心理的自我的一部分。相对而言这个对象你是愿意为此付出的。所以如果他被冒犯,你维护他的意愿相对而言可能就强烈一些。生活里你可能会私底下默默地维护他的形象,捍卫他的利益。

假如你有一个现实中正在追求的相处中的你的恋爱对象,他是你实实在在的男女朋友。与前两者比较,相对而言他是你最在意的。所以如果他被冒犯,你维护的意愿最强烈。

如果无法理解这三个自我,就可以通过——《人性拓展阅读》中的《为什么同样的付出,有的人会感激你,有的人却认为是理所当然?》段落来进一步了解。

——————————————————————————————————————

那么一个人的“现实的自我”和“现实的个人边界”是怎样形成的?

(注:因为我们接下来的讨论当中基本上不会涉及到理想的自我和理想的个人边界,所以接下来我们只讨论其它两个自我)。

在实际生活中,理想的状态下,我们都是在为各自的“心理的自我”而努力着,使现实的自我向心理的自我逐渐靠拢,最后契合。也就是从已拥有的现实利益向你所想获得的利益转变,这个过程就是“自我实现”。当现实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相契合后,再树立更高的目标,再设立一个新的心理的自我,展开新的人生追求。自我改变了,个人边界自然跟着变化,于是在设立一个新的心理的自我的同时,也在重新建立自己的规则,树立新的自己的心理的个人边界来捍卫“心理的自我”。

例如,同样一个事物,本来你不会捍卫,但他成为你心理做我的一部分后,你就会捍卫。以前你想拥有的大房子,现在实现了。过去想要的大房子现在有了,自然现实的个人边界又变了,新拥有的大房子又成了你要捍卫的对象之一,你要守护你新的财产。同时你又增加了新的目标,看上了一个门店要投资,这就是你的心理的自我改变了,又增加了新的要求,自然心理的个人边界也跟着自我改变了。当你把要投资的目标确定为具体的某个门店时,虽然这个门店现在还不属于你,但是当你听说周围要建一个垃圾厂。要建垃圾场就是等于冒犯了你心理的个人边界,你就不乐意了,你就想反对,并会为此付诸行动。而在你确定投资这个门店之前,周围如果要建垃圾场,你可能就无动于衷。

但实际生活并不是理想状态,现实社会我们会遭遇什么是不可控的,人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总要面对各种阻碍,这阻碍既包括现实客观环境的阻碍(这点我们不做讨论),也包括我们和他人各自实现自己的自我时的利益冲突所造成的阻碍,也就是人的阻碍。所以“心理的自我”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还需要我们通过在和外在客观条件或他人之间的无数次对抗和妥协来达成。所以我们无法一味的改变现实,使现实的自我向心理的自我靠拢,也需要调整心理的自我(降低要求、减少欲望),让心理的自我向现实的自我靠拢。

例如从心理上我们不喜欢被责骂,但我们无法控制现实,无法控制他人是否责骂我们。工作中我们免不了要被领导或上司责骂,为了不丢工作还得去承受。所以在面对领导的责骂时,我们的心理的自我和心理的个人边界被我们做了调整,我们调整为愿意承受责骂。

所以由上可知——现实的自我和个人边界是由我们心理的个人边界和现实环境的阻碍(特别是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共同作用形成。

而通过《人性第一章——总纲》我们知道,每个人的行为动机本质上都是出于各自的利益,所以,他人怎样对待我们——完全由他们主观上怎样看待“我们的利益和他们的利益之间的关系”来决定。

当别人认定我们的自我(利益)阻碍了他们的自我(利益),为了实现他们的自我,追求他们的利益,试图通过损害我们的自我来实现。于是他们无视我们的个人边界,对我们的自我进行冒犯或伤害,而我们又无力阻止的时候,很可能我们会做出舍弃那部分被冒犯和伤害的自我,(被舍弃的自我多数时候并没有被根本的丢失,这时候潜意识就起了作用,潜意识把我们逼不得已丢失的自我给保存起来了“不是放弃欲望,而是把欲望藏起来”,从而让我们无法察觉,只为消除我们想要而又得不到所产生的负面感受)在舍弃那部分自我的同时边界已经被我们自己修改了,这被修改后的个人边界就是新的现实的个人边界(边界总是动态的、总在不断的调整改变当中)。但在内心,我们可能是不情愿对那部分自我舍弃的。也就是在我们的内心还是希望能维持原来的个人边界——这个边界就是心理的个人边界。此时我们的心理个人边界和现实个人边界是不和谐的有冲突的。这时如果维持不和谐的现状容易让我们持续地产生不好的感受。所以我们只有两种策略:要么消除外部的冒犯,修改现实的边界让它达到和我们的心理边界相契合。要么调整我们的心理边界,让它主动去和现实的边界相契合。

以上就从自身的角度讨论自己的三个自我,接下来讨论我们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间的关系

——————————————————————————————————————

其次,我们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角度,从社交的角度出发,谈谈自己对他人而言的自我。

对他人而言,面对他人时,一个人的自我可以分为——放大的自我、合理的自我、缩小的自我。

其中放大的自我和缩小的自我又可以统称为“不合理的自我”或“自我扭曲”。

前面提及的“理想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现实的自我”是从人的内在出发做的分类。也就是从每个人的自身角度考虑。而这里我们提到的三个自我,既“放大的自我”、“合理的自我”、“缩小的自我”是从外在出发做出的分类。是人与周围人相处的角度考虑。也就是这三个自我是每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处才存在的概念,脱离了周围人、脱离了比较对象就不存在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三个自我,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尊重别人?要善待别人呢?

————————

而这问题的答案在《人性第壹章 —— 人性总纲》已经做了详细的阐述。因为人都是自利的,无时无刻不在自利,没有任何一个举动不是为了自利。所以影响别人对待我们的个人边界的是他们对自己利益的考虑。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下面五大因素——五大顾忌。五大顾忌彼此有所重叠(例如感情是在认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善良也只是认同的规则当中的一种。所以说五种顾忌彼此有所重叠),但基本上囊括了人的所有利益。

善良——在自己合理的利益不被对方损害的前提下充分在意他人的利益,(包括:精神利益——害怕会伤害到对方让对方有不好的感受。物质利益——不让对方有物质损失),当一个人是善良的时候,就能够充分的在意我们的利益。从而尊重我们的个人边界。

善良的对立面就是自私,但自私并不意味着彻底的恶,自私的人也会有善意,也会有善举,只是这善意善举很不稳定,很短暂。而善良是一种品质,所以它是相对稳定的,但又不是绝对稳定,毕竟人是会改变的。并且大多数自私的人也富有一定的原则性。例如自私的人有些恶行不会去做。例如战争时期的土匪强盗也抗日,或者小偷只偷富人,又或者坏人不伤害小孩老人。但原则毕竟不是善良,所涵盖的善待范围善待群体很有限。而善良是相对持续稳定的善待所有群体。

价值观——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通俗的讲也就是——一个人眼中,觉得什么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本质上其实只有四种顾忌,因为善良本该和价值观是一体的都包含于认同,而善良包含了平等的正确的价值观。但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讲,往往不在意精神上的利益,所以善良只是考虑对方的其它利益,而没有考虑对方精神上的感受,所以作为中国人还要加上一条价值观)。而这里只把价值观分为两种,人人平等和不平等。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人人平等的,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高矮胖瘦能力强弱这些客观的事实性的东西,而对人,产生价值地位的差异化看法或对人有差异化的情感色彩。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对我们有轻视和歧视(什么是轻视和歧视?——详见《人性拓展阅读》章节《什么是轻视什么是歧视?》),从而尊重我们的个人边界。

认同——详见《人性第三章——认同》既包括我们所认同的和观念(价值观)和我们所认同的其他事物,也包括获取外物的认同。(比如道德认同:害怕受到我们的谴责,害怕受到周遭人的舆论谴责。或者渴望获得好的道德评价)如果一个人是讲道德的,就会因为害怕损害我们会造成他自己获得负面的道德评价,或者想要获得正面的道德评价,从而尊重我们的个人边界。

感情(害怕破坏我们之间的感情,或者害怕破坏他和其他人的感情),如果一个人是重感情的,和我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就会为了维护我们之间的感情而尊重我们的个人边界。因为人际关系是复杂的,人和人的感情不止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到他人,所以就算和我们没有感情,也可能为了维护他和第三方的感情而尊重我们的个人边界。

利益,也就是狭义上的,我们通俗所理解的利益。害怕得罪我们会让自己有利益损失:其中也包括精神损失——面临我们的憎恶我们的报复引起的焦虑和恐惧等,让自己获得不好的感受。和物质损失——面对我们的报复或者失去我们可能的对他的支持和帮助。为了从我们这获得利益或者我们可能会让他有利益损失,所以尊重我们的个人边界。

五种顾忌共同构成的是宏观上的利益,既一切主观上认为影响到感受的事物。

决定他人怎样对待我们的五大顾忌中——其中善良、价值观和感情属于“内在顾忌”,由每个人面对我们的人自己决定。认同和利益属于“外在顾忌”由我们“在他们眼中”的地位、权势、能力决定。其中认同中有一部分其实属于内在顾忌,例如人们各自的原则。任何人哪怕再坏,也有一定的原则,只是一个人认同且捍卫什么样的规则,是难以确定的,有的人很坏但不伤及老人孩子,有的人很坏但强调正面对抗不从背后下手,有的人很坏但永远不危及他人性命。总之原则是在对人对事等等的以各种条件为前提的特定范围内对自己做约束。你很难保证他人的原则的维护范围包括了你。而且不像善良是比较稳定的,原则相对更不稳定。所以把认同直接归为外在顾忌。

为什么是“在他们眼中”的,而不是事实上的呢?

因为一个人对他人的权势地位能力的判断不一定和事实相符。比如你刚参加工作不认识公司老板,有一天你遇见了老板但你又不知道他是老板,所以你对他的顾忌可能不够多,容易侵犯他的个人边界,冒犯他,不尊重他。但当你知道他是公司老板之后,他在你眼中就不一样了,因为在你眼中他对你的利益能产生更大的影响了,所以你对他的顾忌就增加了很多,态度也完全不同了。

例如你上班赶时间挤人很多的电梯,在挤电梯时你挤了自己的老板。而后来当你知道他是老板之后,你再也不敢和他一起挤电梯,怕冒犯到他,而是另愿自己等下一部电梯。

同样是一个人,只因为释放的信息不同,在你眼中形成不同的形象,顾忌也就不相同。而影响顾忌的是每个人各自的主观判断而不是客观事实,所以是“在他们眼中”。

一个人踩死一只蚂蚁,是完全不会在意的,也是完全不会被人所注意到的。正是因为人对蚂蚁既没有内在顾忌,也没有外在顾忌。

所以,你与他人的关系,不是你个人能决定的,也不是你和彼此能决定的,是你们两个人的自我所决定的,而自我包含的利益范围巨大,总的来说就是上面的五大顾忌,细分起来无比复杂。

————————

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很多人对于如何获得好的感受,或避免和驱除不好的感受的途径,也就是怎么获取利益并没有很好的认识。

而放大的自我、合理的自我、缩小的自我——本质上是一种面对利益时的态度和看法,因为主观看待利益的方式不同,而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利益。于是形成了不同的为人处世的风格。

一个人对某人的顾忌太少,与某人交往时为了获得好的感受,或避免和驱除不好的感受,强化自己的个人边界(过于重视自己的利益)淡化或无视对方的个人边界(过于忽视对方的利益)——我称之为自我放大或自我膨胀。(通常我们说一个人很自我,其实质意思就是指这个人的自我膨胀了)

一个人对某人的顾忌太多,在与某人交往时为了获得好的感受,或避免和驱除不好的感受,强化对方的个人边界(过于重视对方的利益)淡化或忽视自己的个人边界(过于忽视自己的利益)——我称之为自我缩小或自我抑制。

“放大(或膨胀)的自我”和“缩小(或压抑、抑制)的自我”这两种自我的存在,都是把自己的各种利益放在对立面来看待。 最终都会损害自我,所以前面才说这两种自我可以统称为“不合理的自我”或“自我扭曲”

而实际上这些利益是可以尽量兼容的,是可以共存的。当一个人产生认为各种利益可以共存的这种想法的时候,这个人就是拥有合理自我的人,因为这样才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

注:自我膨胀既不是轻视也不是傲慢,自我抑制也不是自卑或内向,其间并无必然联系。

自我放大的表现形式:面对某人放大自己的权利同时缩小自己的义务且总是试图让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放大自己的权利——降低对自己待别人的方式上的标准。在态度上以一种“上位者”的姿态居高临下蛮横傲慢,在利益上“我的是我的,你的,只要我觉得是我的,也是我的”。既然扩张了自己的权利实际上等于扩张别人的义务,提高了别人对待你的方式上的标准。你要的越多,自然,别人如果要满足你,需要给你的就越多,别人要付出的自然就越多。

压缩自己的义务等于压缩别人的权利,你所愿意付出的越少,在实际生活中自然你就不愿意付出,自然别人能从你这里获得的就越少。

试图让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将没有因果关系的事连接在一起,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自己的负面情绪归咎为别人的责任,是别人导致的,例如一个小孩考试别人考了好成绩,自己考差了。当受到批评后责怪是别人考好了所以自己才会受批评。

自我放大的时候这个人的个人边界不健康的现实自我是膨胀的,一个人的自我放大往往会伤害别人,从而导致别人的报复,最终还是伤害了自己。

自我缩小的表现形式:面对某人缩小自己的权利同时放大自己的义务且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压缩自己的权利——提高自己对待别人的方式上的标准。以一种“下位者”的姿态在态度上谦卑恭谨顺从,在利益上“你说是你的,那就给你吧”。既然压缩了自己的权利实际上等于压缩别人的义务,降低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上的标准。你要的越少,自然,别人如果要满足你,需要给你的就越少,别人的付出自然就越少。

放大自己的义务等于放大别人的权利,你所愿意付出的越多,在实际生活中自然你付出的越多,自然别人从你这里获得的就越多。

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将没有因果关系的事连接在一起,背负别人的责任,为别人的负面情绪负责。例如自己的小孩有玩具,别人家的小孩要抢着玩,不给就哭。觉得是自己家的小孩导致别人家孩子的伤心,指责自己的孩子。

自我缩小的时候这个人的个人边界是不健康的现实自我是压抑的,一个人的自我缩小,总是主动放弃利益,往往也会伤害自己。

人要不断的调整自我和边界以适应外部环境。所以往往自我不合理的人,既会自我放大又会自我缩小。顾忌太多就缩小,顾忌太少就放大。

而一个人的需求往往是有一定的固定量度的。当一个人在面对起来顾忌太多的人面前,处于自我缩小时,为了获取自己固定量度的需求就会在面对起来顾忌太少的人面前,处于自我放大。且面对前者时自我缩小的程度越深,面对后者时自我放大的程度也越深。

也就是在面对起来顾忌太多的人面前放弃(压抑)利益,当时在面对起来顾忌很少的人时,就把放弃(压抑)的利益一起弥补回来。这也证实了上面提到的,人往往不是放弃了欲望,而是压抑了欲望——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总是容易伤害亲近的人的主要原因,也是人们为什么欺软怕硬、欺善怕恶的主要原因

合理的自我

不管是放大自我还是缩小自我,都是将某些利益不合理的视为彼此是有冲突性的,于是为了某些利益而弃置另一些利益。

而合理的自我是为了追求不需要伤害自己,不需要伤害别人,将个人的物质、情感和情绪三种利益兼顾,从而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大化——获得好的感受,或避免和驱除不好的感受。

合理自我的表现形式:面对别人时,能维护自己合理的权利,同时履行自己合理的义务。

合理的自我的边界是怎样的?

合理的自我就是正确的看待自己的利益,尽量避免自己的各种利益产生冲突。所以尽量会充分的尊重自己,也充分的尊重他人。当我们说,一个人拥有较为清晰的个人边界,或者说这个人“边界意识好”时,就意味着他足够敏感和坚定。

敏感,就是他很清楚的知道他人的什么行为是冒犯了自己,是跨越了自己不让对方跨越的边界。也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什么行为是冒犯了他人,是跨越了他人不让自己跨越的边界。也就是对于自己的边界和他人的边界他都能看的很清楚,能敏锐地觉察到。而坚定,就是捍卫自我和他人捍卫自己和他人的个人边界的决心很坚定。

拥有合理自我的人对于自己的自我的认识是很清楚的。对于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有清醒的认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被他人控制、利用或侵犯。

简而言之合理的自我,即是边界意识好的人——也就是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也清楚自己能够接受哪些对待,不能够接受哪些对待,既尊重别人,也保护自己。又是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边界的人——在自己的边界受到冒犯的时候,能够做正确的处理。

————————

在上面讨论“自我和个人边界的关系?”的时候,提到过“自我状态”这个词,我说过后面会做出解释。这一段我们就要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自我状态”?

“自我状态”从字面意思就知道是自我的状态,也就是时时刻刻的自我在当下时刻面对别人时的状态。

“自我状态”也有三种:放大(或膨胀)的自我状态、合理的自我状态、缩小(或压抑、抑制)的自我状态。

“自我状态”在对比中产生,就如同高、矮、胖、瘦、运动、静止这些概念一样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由比较产生的概念。“自我状态”是一个人在别人面前时因为顾忌的存在而表现出来的自我的趋势性,是对自我的一种趋势性描述。

不论一个人的自我是否合理,都会不断地在不同环境不同时刻呈现出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只是拥有合理的自我的人所呈现的自我状态更多是策略性的,是可控的。而不合理的自我的人所呈现的自我状态近乎于一种本能,有顾忌就抑制,没顾忌就膨胀。自我不合理的人,并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行为的利弊。

那么,要怎么理解这里的“自我”和“自我状态”的关系呢?

“自我”就像是一种“性格”“品质”。而“自我状态”是具体在某种环境和状况下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我与自我状态,下面我们引入一个新的概念“自我约束”(注:“自我约束”这个概念文章完全用不到,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而拎出来讲),我们来对比一下“自我抑制”与“自我约束”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更好地理解上面的概念。

“自我约束”与“自我抑制”的区别

“自我约束”——虽然是放弃自己的利益,但是这是在对自我有高度认识的情况下,一种纯粹主观的自律,是做更长远的考虑,是对自己的所有诉求都有清晰地思考之后才做出的决定,是坚定的执行自己的意志。这种放弃是一种真实的利益交换,以谋求利益最大化。

也就是在意自己的利益的同时给予他人权利为他人付出,拿利益做平等交换。

“自我抑制”——也是放弃自己的利益,但是这是对自我认识很模糊的情况下,不是纯主观的,往往有潜意识的参与,是急于解决眼前的更短期的决策,并没有对自己的真实需求有清醒认识,不是坚定的执行自己的意志而是盲目被动的被外在因素干扰。这种放弃是自以为在做利益交换以谋求利益最大化,实际上是在自我损害。

“约束自我”与“抑制自我”的本质区别在于对边界的自我控制权。约束自我的人能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没有忘记自己的需求。他对需求的放弃是自主的、清晰地。而抑制自我的人,他是把自己的需求压制到潜意识里去了,它的放弃表面上看来可能是自主选择,实际上是被迫的、是模糊的。

这种可不可控,即是主观意愿,又不是主观意愿。但绝不是由外在因素造成的,而是内在因素造成的。这一点比较难理解,所以我举个例子。

一个人在遇到危险时,被吓得腿软,跑不动了。这时他对身体的不可控,就是上面说了即是主观意愿,又不是主观意愿。因为从主观意愿来说,他是害怕的、是想跑的,所以不跑不是他的意愿,但是这时又没有客观因素限制,没被束缚住,他是可以跑的,只是因为主观上的恐惧感让他失控了、腿软了。而自我抑制就是如此。

但自我约束就如同跑不跑由自己的主观对于利弊的决策决定,当然了这种决策结果未必是最有利的,同样可能因判断错误而自我损害。

所以拥有合理的自我的人放弃利益就是“自我约束”。而自我不合理的人放弃利益就是“自我抑制”。

所以合理的自我与不合理的自我的表面上的区别就在于对边界的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而根本上的区别就在于自我认知。

所以一个自我合理的人,他的自我状态可以是三种中的任意一种,同样的自我膨胀或者自我抑制的人,他们的自我状态也可以是三种中的任意一种。

只是“自我合理的人”不论他的自我处于什么状态,都是在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当面对自我状态合理的人时,“自我合理的人”的自我状态也是合理的。而当面对自我状态不合理的人时,他的自我状态也是随机应变。而自我不合理的人不论他的自我处于什么状态,多数时候都是不理性的,虽然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实际却是背离了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就是说合理自我的人知道谁是自己应该在乎的,谁是自己不该在乎的。自己应该和每个人怎样尽量和平相处,会想着尽量相互合作。而自我不合理的人不知道谁是自己应该在乎的,谁是自己不该在乎的。总是对不值得付出的人付出,对值得自己付出的人却不好。总用一种对抗的态度或者轻易损害自己的态度和人相处。

自我状态对自我合理的人来说是运用的一种手段或者行为方式,应对利益时采取的策略或者说是技巧。

所以,拥有合理自我的人不会轻易跨越他人的边界,也不会随意开放自己的边界。但是当有需要的时候,他也会跨越他人的边界,也会开放自己的边界。当别人冒犯他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会通过恐吓和威胁等手段来让冒犯自己的人知道要为冒犯自己付出代价。或者拥有合理的自我的人在帮助有困难的人时,也会舍弃自己的利益。

而自我不合理的人。他的自我状态可能他自己认为是一种技巧策略,而实际上当他面对让自己缺少顾忌的人时,本能的就会扩张自己的权利同时缩小自己的义务。而当他面让自己很顾忌的人时,本能的就会压缩自己的权利扩张自己的义务。所以完全算不上是策略技巧。

————————

前面说了,合理自我的表现形式:面对别人时,能维护自己合理的权利,同时履行自己合理的义务。

所以,所以实际上就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所以,合理的自我的人往往在与人相处时,体现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

但权利的享受和义务的履行并不是同时实现,而是一种处于时间轴上的动态的平衡。所以自我的状态判断要长远的看。

例如今天你主动或被动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你的权利这时是放大的)但你并没有在当下回报别人,而是在不远的将来回报别人(在当下看来是失衡的,从长远来看权利和义务平衡了)。

或者说,你主动或被动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但是对方过得很好,没有困难不需要你的付出或回馈,也就是说事实上你没有实际的回馈。但是你心底是很愿意回馈对方的,准备对方一旦有困难时,你就会主动地尽全力帮助对方,你很感恩。因为没有实际的付出,这时从事实上讲权利与义务是不平衡的。但是心底是有付出的意愿,从自我的角度讲,权利与义务是平衡的。(更深入的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请看《人性拓展阅读》《论权利的性质》)。

前面说了,合理的自我会有较强的边界意识,而现实的个人边界是由心理的个人边界和他人对我们的顾忌共同作用形成,而认同是顾忌的组成部分,文化又和认同息息相关,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构成不同的边界意识类型。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所以人际间的关系讲究人情味,这更容易弱化个人边界。如果一个中国人过分强调个人边界往往让人觉得难以接触,所以中国人有自己的变通。当一个中国人拥有合理的自我时,我们不过分强调个人边界,对自己的边界的开放与开放他人边界的行为很频繁,所以中国人拥有合理的自我时更多不是直接的尊重边界,而是通过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来尊重边界。你获取多大的权利就要承担多少的义务。个人边界的存在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我,为了获得好的感受,或避免和驱除不好的感受。而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实质就是一种通过付出和回报的相互抵充,来获得同等的利益,也是变相的捍卫了边界,维护了自我。

所以如果足够亲密(比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就可以不那么注重某些边界。因为这些关系都是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关系。

而如果父母养大孩子孩子不赡养父母;子女被遗弃长大后父母却找上门要求被赡养;恋人之间单方面的爱与付出;朋友之间不能互助这些行为都会导致关系的破裂因为他们破坏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导致了一方感受到自我受到伤害,自己只是单方面的不断牺牲,从而导致关系最终破裂。

————————

什么是“自我固化”?

自我固化也就是自我状态固化。一个人面对某人时长期处于某种自我状态,就会形成自我状态固化。(“自我固化”形成的原因详见《人性拓展阅读》《论习惯成自然》)

一个人面对某人的自我固化之后,就难以改变。一旦这种自我状态将要被外在改变,甚至主观上内在想要改变,都会面临极度的不认同或巨大的心理压力。

当一个人在某人面前所固化的自我状态是自我抑制的状态,是没有权利却要尽无限的义务时。这个人想要对这个某人索取哪怕一点点过去没有索取过的权利,自身都会感受到无比巨大的压力。

而相反的当一个人在某人面前所固化的自我状态是自我膨胀的状态,是没有义务却要享有无限的权利时。这个人一旦面临这个某人向自己索取哪怕一点点过去没有索取过的权利或者少尽一点点过去常尽的义务都会产生强烈的不认同感。所以会感到愤怒或者屈辱,感到自己被对方给冒犯了。

后记

人性的本质就是自利,也就是人这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获取感受的过程,也就是这一章所谈到的“构建自我”。

而构建自我的方式主要可归纳为两种:

一种是进攻,是开拓,是建设,是获取。也就是后面要谈到的“认同”,通过“认同”去构建自我。也就是去获取正面感受。

另一种是防守,是捍卫,是保护,是维护。也就是后面要谈到的“不认同”和“恐惧”。通过“不认同”去捍卫,通过“恐惧”去躲避。也就是去维护正面感受和避免与驱除负面感受。

——————————————————————————————————————

————————————————————————————————————————————

拓展阅读 (注:拓展阅读的部分并不属于文章内容)

为了让看文章的人更深入的理解,设了下面几个问题让大家思考。

3、隐性恶意与显性恶意

4、论“争”与“斗”

5、什么是被动型攻击?

6、尊重与恭敬

7、主动权利与被动权利

8、霸道的自私与温和的自私

9、怎样区别——开玩笑与冒犯(或戏弄)

10、什么是轻视什么是歧视?

11、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靠沟通?

我对问题的阐述详见《人性拓展阅读》

(待修改,版本2020、0805、1359)

编辑于 昨天 17:0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分享到

认识自我

为人处世

人际交往

评论

当年小二

1

人的本质是自利的,是怎么得到这样的结论的呢?通过逻辑推论,还是感官归纳

小溪

1

加鸡腿

查看全部 (6)

添加评论...

推荐阅读

如何看透人的心理?

1、嘿咻的时候,你忽然停下来,拍了拍她的屁股,她立马换了个姿势…

柯里丁丁的文章 · 19,741 赞同

彻底看清一个人,其实从这三个方面就足够了

墨然的文章 · 361 赞同

中国人际关系有什么特性?

说到中国式关系的培训大师,不可错过的一个人就是曾仕强。曾仕强被…

美子范的文章 · 7 赞同

人性有一个弱点,你越在意什么,什么就越折磨你

海涛的文章 · 3 赞同

对《人性的弱点》的批判阅读

一:前言: 人性的弱点是一本较浅层次的认知自我,处理人际及家庭关系的经验方法作品,颇有可取之处。不过人和人的差距很大,里面的方法也未必适用于所有场景下人以及与任何其他人的关系处…

洞明的文章 · 40 赞同

改变从学会拒绝开始

你是否是一个,在外人看来,善良、随和、乐于助人,别人向你提出什…

数知道学...的文章 · 29 赞同

天下间的三种人:自我塑造者、环境主导者、自然选择者

卢溪的文章 · 64 赞同

浅谈人际关系和哲学

一最近读的几本书,都在某种意义上定义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

Came...的文章 · 7 赞同

怎样为人处事第一章 怎样面对和解决矛盾与冲突

求解杨敬...的文章 · 14 赞同

认真,意义的开端

人之道,在于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至诚之道,无往不利。 诚者…

澹台明的文章 · 14 赞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68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66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16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36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4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43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29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7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18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7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70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2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6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95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87评论 2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