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名词“习得性无助感”,这是心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有个专有的英文单词learning have disneys。
意思是一个人由于持续遭受打击、挫折失败之后,从而放弃努力的过程。
因为他发现努力没有用,曾经努力过,但改变不了自己生存环境,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干脆就放弃了。
现在越来越多孩子选择躺平,不去工作,也不学习。比如老公家一个亲戚,今年30岁,不工作,不考公,更不找女朋友。是没去找工作吗?不是,刚毕业那年去了个建筑公司搞施工员,第一次使用水准仪时出了点小错,被辞退;后来进了个房地产公司,没多久项目搞完被裁员,又进了个小的咨询公司,也没干多久公司倒了。后来干脆在家考公考编,考了二年没考上,现在也不考了,持续的打击让他不仅不去工作,连出门都很少了。
我想起来儿子大学毕业那一年,我把他赶出家门,要他出去工作。
儿子大一时读书不努力,原计划让他出国的,谁知道进大学后,没有了约束,他自己放飞自我了。据他后来坦白说,他整晚整晚打游戏,白天上课根本没有精力听课,于是他大一数学挂科了。
后来是怎么不熬夜玩游戏了,是因为隔壁栋宿舍有个男生,有天熬夜打游戏整晚没睡,第二天搞体测粹死没抢救过来,整个过程他亲眼所见,吓得再也不敢熬夜了。
也是经历了这件事,稍微懂事了些,开始规律生活,也开始规划未来,只是数学怎么学都赶不上来,大四虽然去考研了,但高数考得很不理想。
当时,他说暂时不想工作,让我再给他一年时间,看他挺有志气的样子,我当时同意了。
那时是口罩情,大四最后一个学期正好在家搞毕业设计,看他并没有很努力的备考,既然准备再战,而且高数是最难最重要的课程,本来基础不好,有时间不学习,居然都在玩游戏?
观察了一段时间,觉得他不靠谱,感觉是空喊口号,以考研逃避工作,在再一次下班回来,又看到他玩游戏时,两人发生了言语冲突。
当时我就决定让他先工作,我也说了,只要你真有决心,边工作也可以考研,只要你有本事考上研我一定支持。
现在看到他的好几个同学有的仍宅家考研,有的宅家实打实啃老,有的还在东找工作西碰壁,我无比庆幸当初狠心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