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聆听一位伟大教师的当面教诲,读美国帕克.帕尔默先生所著的《教学勇气》这本书,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这本书带领着我们去漫步师者的内心世界、去找寻选择教师职业的最初、去对话教师自我……于是,我走进了这位智者,聆听的道路却十分的“曲折”!
一、“想说爱你口难开”——读书初体验
都说“知行合一”,“知”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行”则是解决“怎么做”“如何做”的问题。书籍亦如此,有些书籍是在告诉我们具体的方法,可能读起来就很好理解,加以实践就可以去验证书中所说;有些书籍属于理论书籍,告知我们的“是什么”,为我们去追根溯源……《教学勇气》这本书属于理论型书籍,它需要的是我们静静的一起去感受。
刚拿到这本书时,就被书中的目录所吸引,它把内容分为了“导言”“章节”“后记”三部分内容。以往我们所见到的“导言”,更多的可能称之为“序”,而在《教学勇气》这本书中,帕尔默先生的导言部分,足足用了11页,对于他书中要探讨的核心问题“谁是哪个教学中的自我”进行了内心深处的探寻。
正式读这本书时,却十分的气馁。这本书的名气很大,当读起来时,我感觉到一种很强的挫败感,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当组合在一起时,却变得十分陌生,一页读完,有时竟发现脑海中,未曾留下什么印象;再读一下,通过情境代入、头脑加工之后,方明白一二。以往读书时的精略结合的读、浏览的读,在这本书中统统行不通。这是一本需要花时间、费脑力的书,得认真琢磨着去读!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中悟,悟中思
也许因为对《教学勇气》的“读不懂”,才让我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心,同时也激起了我的“胜负欲”,让我在这本书中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去体会字词句与段篇章。
1、相遇
教学就是无穷无尽的相遇。我们在教学中会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新的相遇:每届学生的迎来送往;教材、技术、理念的更新迭代。我们总在和其他的人与事物相遇,唯独却忽略了我们自己。我们做一件事后,总会想着其他人怎么看待这件事,这件事是否让他人满意等等。很少去追问自我的感受。
比如我们选择这个教师职业,我们的选择时的初心是什么?遵循自我的内心,是自己真正的热爱还是他人做主,或是随波逐流、误打误撞?书中有句话说的的特别好,“职业是你心中的深层愉悦与外部的深层渴求一拍即合的地方。”这句话让我深深的对自我进行了反思,眼前浮现了刚进入师范学习的“迷茫的我”,第一次登上讲台的“恐惧的我”,现在对于教学“得心应手的我”……
我走进教师这个职业是“误入”,我坚守教师职业是“责任”,我爱上教师职业则是因为“愉悦”。做老师的时间久了,原本应该出现的疲倦感、瓶颈期在和学生的相遇中,一点点的变成了一种“看见”,好孩子的好能看到,“坏孩子”的好也常常在课堂上表扬,当一位“公认”的“无可救药”的孩子,因为我借给他数学书,对我说出“其实你算一个好人”时,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我的价值所在。我的职业与我“心中的教师”合二为一,相遇了!
2、共舞舞伴
进入师范学习留给我印象最深的理论是那句“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很清楚的阐述了什么是教学,但这句话是扁平的。在书中,我读到了这一段唯美的话:“教育犹如人类自古有之的一种舞蹈,教师和学生历来就是这场舞蹈中不可或缺的共舞舞伴,教学的一大好处就是它每天给师生提供重返舞池的机会。”让我很动容。
这段话中,让我们看到了师生的平等地位——“共舞舞伴”。这是双人的舞蹈,舞伴不可或缺,教学中亦如此。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在一起交流时,谈论更多的对象是学生,也经常会听到“某某某同学上课总是做小动作!”“某某某总是不写作业!”“课上讲了很多遍了,考试还是出错!”“学校现在的生源真的不是很好!”……这就好比跳舞时,我们一直在埋怨舞伴跟不上节拍频频出错一样,“责怪当事人是从业者惯用的自卫手段”这样的想法,恰恰源于我们的“恐惧”,这样教学的一切问题就归根于学生了。就像书中所说,我们老师所说的这些就像是医院的医生要求不要再给他们送有病的病人,给送无病的病人一样,这样可以让他们看起来像是医术高明的医生那样,招一些高素质的学生,我们就会是教的很好的老师一样!
如果把老师比作医生,我们需要的是诊断学生有何“病情”,而不是抱怨“病情”,然后“对症下药”去治“病”。为学生“治病”不像医院一样需要很多人“会诊”,我们老师就是这个“专家”。如何去教育我们的学生,老师说了算。这就是我们职业的伟大之处——育人。做一位合格且优秀的教师十分不易,“畏惧中前行”,因为畏惧,怕教不好学生,这也许是有责任心的最好表现,这样的畏惧中,涵盖着对人的敬畏,平等的看待孩子们,应该是我们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这本书一直读下来,就像是一条小溪,缓缓流淌,一直流向我们的心灵深处,去洗涤我们的心灵,去遇见最初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