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想着要给姐姐家的孩子们买些礼物。因为孩子们多,年龄层次不一样,想了很久也没想出应该买些什么样的礼物给他们。普通的礼物显得太常见,太贵重的礼物也不适合他们这个年龄。
于是决定跟他们打个电话,问下他们有没有什么想要的。
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们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有什么想要的。我默然。孩子们大了,懂客气了?或许吧, 但我更相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的吃穿住行用都无忧了。
孩子们天天在学校,几无机会接触外面世界,又怎会有什么奇思妙想呢?
突然为现在的孩子们悲哀。
记得有一次跟外甥女聊天,说到她的学习,她在读高三,给我讲了她的时间表。早上5:30进教室,读书到7点10。用20分钟的时间吃饭,然后立即返回教室开始自习。中午12点下课。上午的课总共5节,课间10分钟,但只有五分钟可用,另外五分钟会被老师占用。中午吃饭20分钟,然后立即返回教室。中午自习,午休时间10分钟。下午的课和上午一样,课间依然是五分钟。晚上吃饭20分钟(实际只有十几分钟),然后晚自习。一直上到10点钟。然后立即回宿舍。收拾、洗漱,然后上床睡觉。
每天如此。
我就在想,这样的时刻表,别说一个18岁的孩子,就是一个青年人,也感觉压抑。完全没有放空自己的时间。每分钟都在学习。但是,这样的学习,有多少效率呢?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在学习成果上的收获如何暂且不说,付出的代价却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快节奏的生活,会让孩子的消化系统出现问题;其次,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会让孩子身心俱疲,从而心理易出现焦躁、敏感、易极端等问题。还有,就是孩子的创造力的缺失。
我们想要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包括身体和精神。但现实却在一点一点的摧毁他们,打着爱的旗号。
可怕的是,很多人对此又都习以为常,不以为病。
如果说,高三的孩子是为心仪的高校拼一把,那初一的孩子也按这个节奏走就是过份了。但这却是现实。
这种强度下,孩子如何有心情培养其他爱好,更何来精力来培养。
本质上,学校把对机器的方法用在了人身上。抹杀的是未来的创造力。
新一代的城乡差距,可能就在这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