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5.16立夏十二日//诗词二首·再读《种树郭橐驼传》有怀//立夏·夏景·夏意(十二)

      题记:夜气如磐,深闭户门,灯前开卷,相认瘢痕。能培嘉木,参天巨势,却厌微官,喋舌令论。俯仰皆从,根底大事,行藏岂在,掌中习温。千年谁解,畸人妙语,坐看春云,飞过野村。

其一:七律·再读《种树郭橐驼传》有思

芸编抚罢夜森沉,瘿树长安自抱箴。

土膏未动勤窥脉,官牒频来早裂心。

百尺根移秦汉月,一犁雨涨楚吴阴。

天公若解橐驼语,应使春雷醒故林。

其二:垂丝钓·重读《种树郭橐驼传》有怀

      瘢痕如诉,长安春褪烟缕。雨蚀虬根,土沃深护。官牒舞,碾碎青阴路。愁千绪,问苍生怎度?

      砚冰凝案,衙斋更响催鼓。柳腰折俯,背似弯弓弩。谁悯畸人苦?风起处,有驼驼瘢树。

根脉与治道:从郭橐驼种树看中国文化的生存智慧

      一千多年前,在长安西郊的黄土坡上,驼背老者郭橐驼的锄头划开晨雾,露出深褐色的土壤褶皱。这位被乡人唤作"橐驼"的异人,以种树绝技惊动长安城。千年后翻开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草木生长的年轮,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存密码。这个驼背老者的锄头下,埋藏着中国文化最深沉的根系。

一、枝叶与根系:两种文明的生长逻辑

      郭橐驼种树时"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的奥秘,在于参透了生命的内在节律。他懂得松土时不伤筋骨,培土时不揠苗助长,让根系在黑暗的土壤中自主探寻养分。这种"勿动勿虑"的智慧,恰似老子所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生存哲学。当其他农人还在炫耀嫁接技艺时,郭橐驼早已洞悉:真正的生命力量不在人工雕琢,而在顺应天道的自由生长。

      对比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征服史,郭橐驼的种树术更显珍贵。伦敦工业革命时期的雾霾、荷兰郁金香泡沫的破灭、现代基因编辑引发的伦理争议,都在印证人类过度干预自然的代价。而中国园林艺术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营造理念,正是这种生存智慧的审美表达。就像苏州拙政园的曲径通幽,看似随意的叠石理水,实则暗合水流风动的自然韵律。

二、治树与治世:东方政治的生态隐喻

      柳宗元将种树之理升华为"养人术",揭示出政治治理的深层逻辑。中唐时期的"长人者好烦其令",恰似现代社会的过度干预:政令如雪片纷飞,指标层层加码,基层疲于应付。这与农人"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的荒唐何其相似?郭橐驼的"顺木之天",实则是韩愈"博爱为仁"的具象化表达,将儒家伦理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智慧。

      这种治理哲学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暗合"其置也若弃"的放管服理念,新加坡组屋政策体现"顺民之性"的居住智慧,日本匠人精神中"守破离"的修行之道,都与郭橐驼的种植哲学遥相呼应。就像中医讲究"治未病",优秀治理者懂得在问题萌芽前创造自组织空间。

三、落叶与新芽:传统智慧的现代转译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郭橐驼的种树术显现出预言性价值。亚马逊雨林的消失速度与碳中和目标的矛盾,提醒人类重审发展逻辑。荷兰设计师创造的"垂直森林"建筑,中国塞罕坝的"近自然造林"模式,都是对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就像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将古典园林美学注入现代都市规划。

      这种文化基因的现代激活,在数字时代展现新形态。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思维暗合"其莳也若子"的培育理念,人工智能的算法迭代呼应"其置也若弃"的观察智慧。杭州"城市大脑"的治理模式,本质是在数字空间重构"顺木之天"的生态系统。如同古琴的丝弦与钢弦共鸣,传统文化正在数字世界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站在终南山麓回望,郭橐驼的锄头仍在叩击着文明的地基。当硅谷精英们沉迷于技术奇点理论时,中国哲人早已在种树中参透:真正的进步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学会与万物共生。这种扎根大地的生存智慧,恰似青铜器皿底部的铭文,在时光流转中愈发清晰。当我们为量子计算机突破欢呼时,或许更该聆听土地深处传来的古老絮语——那里埋藏着文明真正的根系。

                  2025.05.1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