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叫乌尔禾的地方,那里算是一个小镇吧。
位于新疆最西北端,再往西北就是哈萨克斯坦了。
这个小镇被一条国道分成两半,一半属于地方,也就是乌尔禾区;另一半是新疆兵团七师的137团。
我家实际上是属于137团的。
一路之隔,两个行政单位,两种情形。
乌尔禾区属于克拉玛依市,是石油单位,比较富裕,各类建筑都新一些、高档一些。
137团属于农业团场,早些年都是平房,2000年前后,才开始出现一栋栋居民楼。
虽属不同单位,但我们这边的居民也会去乌尔禾区那边散步,去他们的文化馆参加活动,还会光顾那边的邮局、银行、新华书店。
乌尔禾区的人也会来我们137团逛菜市场,采购各类生活用品。
也就是说,两边的公共设置基本上是共用的,往来频繁。
这个叫做乌尔禾的小镇子,四周被群山环绕。
据说上亿年前这里是一个大湖,水草丰茂,有恐龙居住。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在这里发掘出了恐龙化石。
有一种叫作“乌尔禾剑龙”的恐龙,骨化石陈列在吐鲁番博物馆,中学地理课本里也有提到。
都说乌尔禾是一个风水宝地。
沧海桑田,亿万年前的大湖经过一次次地质变化,已变成沙漠、戈壁。
曾经的动植物深埋地下,形成了宝贵的矿藏。
这里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经常能看到开采石油的机器在路边工作。
乌尔禾的最高峰又被当地人叫做“沥青山”。这里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天然沥青矿藏之一。另一个是美国的沥青湖。
我们平常看到的沥青,都是从石油里提炼出的人工沥青,多用来铺设柏油马路。
而我们的沥青矿里能够直接挖出天然沥青。
乌尔禾区那边原本就有一些蒙古族以放牧为生,据说是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部族。
而137团这边,原本是一片荒漠、戈壁,随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兵团招工,从全国各地招来了许多人。
有的是家乡少地,出来谋生;有的是故土受灾,外出讨生活;还有部分王震部队就地转业的军人。
也正是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疆一代”,屯垦戍边,使戈壁变良田,让原本的一片荒芜成为戈壁绿洲。
我们这样的团场,人员来自祖国各地。
我们也早已习惯了,邻居里有四川人、湖北人、山东人、河南人等。
这些从各地汇聚而来的人们,形成了一种兵团话。由于河南人最多,兵团话听起来带有一点河南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