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这两天在朋友圈刷屏的爆文,除了川普登基以外,就是我过生日了。
当然,还有滴滴打不到车。
滴滴难打车这是一个越来越显著的状况,关于这一点我们至少看到了两篇爆文,一篇大概的意思是说,《滴滴你这臭流氓让我打不到车!》;另一篇大概意思是说,《滴滴的软件设计就是诱导司机加价的,不要脸!》
我觉得,大家作为成年人,思考问题有时候还是可以多想几步。
假如我是滴滴,我在设想这个派单逻辑的时候会怎么考虑问题呢?我们试图从业务优先的角度去理解滴滴的派单依据。
在滴滴的车辆体系里,至少有出租车、专车和快车,三种业务车辆。这当中,站在业务方角度,首先考虑优先派单的应该是与滴滴签约的专车 or 快车司机。因为逻辑上,这些司机是滴滴的嫡系,相当于滴滴的外遣员工,理法上应当先保障他们的利益。
在嫡系司机之外,滴滴次一级优先考虑的应当是私家车司机,主要是快车司机。这当中,相对普通私家车更优先的,应该是与滴滴有业务同盟关系的车企车辆,比如 BYD、华晨、荣威等等。为了保障这些同盟车厂的利益,开这些车的司机应当也会享有一定的优先级设定。
那么依次的,其他私家车和与滴滴业务没有联盟关系的出租车,自然是后项考虑的选择。
于是基于这个逻辑,我们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在用户端会产生舍近求远,打不到车的不公平体验。
当然,客观上加剧这种不公平感受的,是各个地方对于专车司机的专门要求。
比如在上海与滴滴签约的专车司机,必须是持上海牌照的上海本地户口驾驶员。我不太理解这是出于哪方利益上的考虑,但这确实极大限制了滴滴在上海直签司机的数量,继而极大影响了滴滴优先派单的数量。
从这个思考出发,假设以上思考都成立的话,我们认为滴滴优先派单的设计有没有问题呢?我认为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这个逻辑比较合理地保护了各方的利益,并且从派单逻辑可以反推,滴滴在不断扩大所谓“共享经济”的产业范畴。然而,这个逻辑要在用户端的体验得到保障,除了滴滴自身以外,它也极大依赖于个地方政府、行业机构、车辆公司以及车主自身的管理与调配。以滴滴涉及的公共交通领域之大,完全不可能凭一家公司能解决问题。每个领域的脏水之深,我们有时候连看都不想多看一眼。
就好比出租车司机甩单这个问题,假如我们多思考一点点,这个问题更多是在滴滴身上,还是在出租车公司身上,还是在司机本人身上呢?我们也可以代入自己,感同身受去思考这件事。
当然啦,如果你要说滴滴是不是一家好公司,这件事情我们就见仁见智了。至少在我眼里,滴滴并不是一家价值观有感召力的公司(其他那几家嘛,嘿嘿)。
今天这里我们并不是探讨公司的价值观,只是我们看一个事情的时候,也许多想几步会比在朋友圈里转发发泄来得更有用一些。
你们说,
是不是这个道理?
汪撕葱
2017.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