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侄女玩耍。
把她的照片发群里,她突然打我掐我,力道很重。
我问她,为什么打我?
她不说话。
我说:“是因为你不想让我把你照片发群里吗?”
她还是不说话。
我说:“那是因为我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把照片发群里了吗,你觉得这张照片不好看?”
她依旧不说话,但抬头看了我一眼。
“如果姑姑这个行为让你生气了,那你就直接告诉我,姑姑,你发群里的这张照片太丑了,我不高兴。直接告诉我就可以,为什么要打我?”
孩子不说话,表情有所缓和。
我:“你看啊,这事儿是这样的,我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把照片发在群里,这是姑姑不对。你要告诉我,而不是直接打我,你不说,我怎么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你可以直接告诉我因为我的行为很生气,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而不是打我。知道吗?”
她点点头。
关于表达情绪,我认为可以写进教科书里。
我们常常会发现,越是重视小孩成长的爸爸妈妈,越是喜欢把小孩送去上各种课,学跳舞、学画画。可是,很少有爸爸妈妈会让小孩去学习,如何表达情绪。
情绪在目前社会发展中看上去好像没有掌握一门技术更重要。可是,越经历我们会发现,小时候没有花时间学会的情绪表达,以后会在亲密关系、人际交往中花更多的时间去成长,甚至会影响几代家庭的幸福。
我们这一代从小被灌输了太多的不合理的情绪概念。
“不要哭,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这点小事就这么胆怯,丢不丢人”
“发什么脾气,你能不能懂事点”
“没事没事,坚强一点”
“别难过,以后会好的”
……
似乎,表达情绪是一件很不恰当的事情,甚至是可耻的。在这样的情绪教育下,长大后,我们要么是太过自我,丝毫不顾及别人感受,要么凡事委屈自己、压抑自己。不论哪一种,人生都不痛快。
中国文化一直比较推崇“泰山压于顶而面不改色”,“处变不惊”,“喜怒不形于色“等。这样的行为,其实大多都是在压抑情绪,不允许自己生气,不允许自己不开心。带着这样的信念,我们越学越累,越活越觉得憋屈。所以近两年市面上但凡有活出自我、找到自己等文案以及产品,都会异常火爆。
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小就在迎合别人,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不敢有自己的情绪,内心极度需要被关注、被理解。
情绪需要被表达。很多人是不敢表达,也有人是不会,因为没人教过。
对方晚归,明明心里很担心,一开口却是“你干什么了回来这么晚,以后干脆都不要回来了”;
小孩获得好成绩,心里明明很开心,嘴上却要说“这点成绩不算什么,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比你考的还要高”;
努力了很久却未曾获得对方的肯定,心里其实很伤心,却要说“没事,我才不在乎你对我的评价”。
没有正确把心里的情绪表达出来,对方如果有足够耐心或者学过相关内容也许可以读懂你言语背后的真感情、真需求,那彼此很幸运。如果对方只接收到你表达出来的情绪,岂不可惜?
接纳自己的情绪,也接纳他人的情绪,温柔的对待自己,是我们表达情绪要做的第一件事。
情绪这件事,常常是出现了就是出现了。说“不要怕”“不要紧张”“不要生气”实际上是没用的。我们要能够接纳情绪的存在,先别否认它。否认它,就会很难面对它,处理它。
比如,有人就是一上台讲话就紧张,紧张到腿发抖、手打颤。我们即使对他说,你不要紧张,对对方的帮助也实在不大。倒不如想想要减少紧张可以做什么,比如深呼吸、喝点水、去跟观众互动一下。
遇到挫折悲伤时,我们可能会说不要悲伤,要坚强,要努力走出困境。可是,悲伤,为什么一定要走出来呢?为什么我们不能静下心来感受这份悲伤呢?
其实情绪本身不是问题,而是指引我们学习的方向。几乎所有的负面情绪背后都有其正面的意义和价值。
对我来说,反而是那些主动面对自己的脆弱、面对自己负面情绪的人,才更勇敢。
承认情绪,接纳情绪,我们才可能找到它里面值得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部分。
以前有人跟我很骄傲的说他很多年都没有哭过,我不明白,这是我们抒发情绪的一个窗口,是身体赐予我们的一个功能,他都快要丧失这个功能了,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人人都会生气、难过、郁闷,这都没什么不对。但是我们要学习辨认、表达、体验、接受、转化以及管理自己的情绪。掉眼泪没问题,眼泪背后的需求我们要如何表达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