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墨子
一位游侠
游侠多数出身于下层阶级,从他们的观点来看,服务于贵族的礼乐制度毫无实用价值,墨子和墨家从这个角度批判了孔子和儒家的观点。
另外,游侠有其特定的行为规范,例如: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墨子详细的阐明了这种职业道德,并论证了其合理性和正当性。
以上两点构成了墨家哲学的核心。
对儒家的批评
1、儒家不相信天鬼存在,“天鬼不悦”;
2、儒家坚持厚葬,强调礼乐,浪费财富精力;
3、儒家相信前定的命运,这会使人懒惰。
但儒家所谓“知命”是指在尽自己最大努力之后,如果仍无可避免失败,那只好平静接受。墨子对仁、义的观点没有批判。
兼爱
1、起源:游侠的职业道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墨子将其扩展为天下所有人应该同等的,无差别的爱一切的人。
2、论证:为什么要实行兼爱?
“兼” 与“别”的判断依据——“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结论:只有实行“兼爱”才能创造出理想世界。
“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墨子》
4、实现:如果说服每个人去实行“兼爱”?
宗教的裁判:引入天志和明鬼,天的意志会奖赏兼爱的人,惩罚“交相别”的人。
“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墨子》
政治的裁判:国君应当监察人民的行动,进行赏罚。国家实行极权主义,国君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一国同义。
这一观点同样源自于游侠的职业道德:服从和纪律。墨家的国家起源论也由此而来。
“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墨子》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墨子》
第六章 杨朱 道家的第一阶段
一位隐者
隐者都是“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者,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无可救药了,而且他们不在理论上为自己的退隐辩护。而早期道家提出了一个思想体系,为他们退隐的行为赋予意义,杨朱为其代表。
杨朱的思想突出一个“避” ,进一步阐述有两个基本观念 “为我”和“轻物重生”。杨朱思想散见于其他文献: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
“阳生贵己”——《吕氏春秋》
“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轻物重生之士也。”——《韩非子》
《老子》《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 ,体现轻物重生。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 ,保身全生的思想。
先秦道家的发展脉络
出发点:全生避害
第一阶段:杨朱——避
第二阶段:老子——试图揭示事物发展规律,调整自己的行动,使事物发展转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然而老子也认识到
“吾所以有大患这,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老子》
第三阶段:庄子——从更高的观点看待生死和物我。
“齐生死,一物我” ——《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