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祥
有些书真的需要多看两篇,比如这本《深度学习的艺术》。之前是在飞机上一口气读完的。之后,又觉得意犹未尽,总想抽时间再读一遍。这两天,为了再次巩固书中的一些内容,尤其是想梳理一下书中有关“深度学习”的定义、步骤和可操作性,同时带着“深度学习是否适用我们平时的书法练习”这样的一个问题,我又重新跳跃式地读了第二篇。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学东西要深入,不要浮于表面式的“蜻蜓点水”,而是要往深入去挖掘,甚至能看到别人所未见的东西。就这一层面看,学习书法也有类似的共通性。我们很多人临帖也有浅尝辄止的过往,往往一本帖还没学好,就立马跳到另一本帖去了。尚不知,其实一本帖中还有很多细节没有搞明白,很多笔法、结构、章法没有弄清楚。只有深入扎实地一遍遍下去,才能有所感知,学得深入,记得牢固。
我们知道,钟繇跟随老师刘德升学习书法,十六年“未尝窥户”,也就是说16年来几乎不出门,可谓心无旁骛。钟繇对自己的儿子钟会说自己精思学书三十年,这当然应该是加上了出师以后的时间。出师以后的学习也是比较集中的,所以说“精思”。这里的精思应该可以解读为深度学习了。
在中国书法长河中,深度学习的例子和故事有很多,不胜枚举。那些卓有成效者,无不在精思苦学上下过功夫,无不对书法进行过“深度的学习和刻苦的耕耘”。
《深度学习的艺术》这本书将深度学习这个理念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阐述,分别用<u>“提问”、“解码”、“操练”、“融合”</u>四个方面来论述个人如何高效且透彻地学习某项知识。尽管作者最后还是提醒大家,并不是所有的学问都需要进行这样的深度学习。但结合书法本体特性来看,我觉得这也是对书法学习进入更高境界的深度总结。
下面我通过书中涉及的这四个层面,结合书法的“深度学习”路径,试着做一番条分缕析,一来帮助自己加深对所读之书的深入理解,二来也希望对书友们有所启示。
一、提问–带着问题去临帖、读贴又如何?
提问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与思考,都应该是在自己提出问题的牵引之下,或在问题无法解答形成的焦虑之下进行的。对问题的好奇和答案的渴望,是在知识的海洋中求索的最大动力。
我们先来看看这一逻辑在书法学习中的应用:
我们在临帖或者读贴时,是否可以带着问题去做呢?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学习者呢?为什么有的人临帖时间不长,却见其进步很大,而有些人临帖学书的时间不短了,但其书法总是停留在原有水平甚至退步呢?
我们有些人临帖都是随兴趣、任意行的,他们很少带着问题去临帖、读贴。其实带着问题去临帖、读贴,一方面会使我们形成一种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我们的学习效率和记忆,因而,提问式临帖、读贴的方法是有效的。
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提问式临帖、读贴法呢?
一位优秀的深度学习者,必定是一个优秀的提问者,他从阅读、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先解答表层的、容易的那部分,留下深度的、探索式的问题给自己。
寻着书中的这个思路,我们不妨也对自己的书法学习做些提问,比如:
- 我为什么要学书法呢?
- 我为什么要临习这本帖呢?
- 我在临帖的时候,是遵循什么样的笔法原则呢?
- 我每天日复一日地这样临帖,有效吗?如何改进?
- 你将一本字帖从头到尾都临习了几遍,你真的觉得这样就可以了呢?
- 我老师讲的是否都是正确呢?有没有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呢?
- 古人这些笔画都是怎么写出来的呢?为什么他写那么快,还能写那么好呢?
- 为什么这个书法看着并不怎么好看,可是专业人士都说好呢?
- 入帖难,出帖就容易吗?
….
书中列举的一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刘未鹏就是一个很好的提问者和回答者,原本他是一名优秀的程序员,与心理学没什么交集,但是研一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开始思考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正确地思考」,这个问题令他如同着了魔似地集中大量地阅读各种与之有关的书籍,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在 Mind Hacks 上有条不紊地更新一篇篇高水准的文章,最后写出了《暗时间》。
书法史上,类似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当年颜真卿多次向草圣张旭寻求笔法,但总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本段内容来自网络)
可以说,正是提问和思考,造就了刘未鹏的成功。也正是不断地思考和提问,才使得颜真卿吸取他人所长,经过消化咀嚼、探求表里,形成了自家的面貌。
罗素在《人类的知识》中写道:
一个人求知的历程,就像是一个登山者靠近一座被雾霭笼罩的高山,一开始他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所有的东西都无法看清,慢慢地走近时,这座山的各个部分才渐渐地清晰起来。
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比喻,我们学习中的提问,就像是向导,牵引着登山者的去路。换句话说,我们通过不断的提问,牵引着自己靠近、走进大山。
提问,一定不是空穴来风的,能够提出问题,总是说明学习者在这个问题上可能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提问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层面上的提问,这些“问题可以引导我们进入涉入更广、更深的领域,我们不再是被告知去学习什么东西,而是去探索寻找知识,寻找构筑我们答案的材料。”我们的深度学习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提问、求解、获知中,得到解决,获得提高,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和思考水平。
正如上面罗素先生说的那句话,我们的书法学习过程,就是靠近和走近大山的过程。只有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向大山靠近,并走近大山,最后攀上山顶。但这个过程何其长也?有些人一辈子都无法靠近大山,更别提登上山顶了。
当然,除了提问,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