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带着四岁的儿子去防疫站打疫苗,刚开始儿子还高高兴地蹦蹦跳跳。登记过后,才发现从里面出来的孩子一个个又哭又抹眼泪,立刻意识到自己也要被打针了。他开始退缩,看见儿子胆怯的样子,我对儿子说:“你看旁边那个小朋友很勇敢,没有哭,男子汉是不哭的!”结果儿子却说:“我才不要勇敢呢,我害怕。”原来,打针在儿子心里是件极其恐怖的事。
儿子心里害怕,以至于针还没接近皮肤,就开始哇哇大哭,这个时候,任何安慰的语言都是不管用的。打针对于我们大人来说,也常常会在针头扎进皮肤前的那一刻,心里感到极度恐慌,只不过碍于大人的情面,才强忍故作坚强。记得有一次,做胃镜在喉咙里下管子的时候,那股难受劲儿让我瞬间情绪失控,眼泪婆娑。这些连大人看起来都觉得恐惧的事情,我们却常常额外要求孩子“坚强”,从本质来说有些偏离人性。
在我看来,正常的人性就是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面对又尖又长的针头都会产生恐惧心里,而我们却常常以超越人性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害怕打针,再正常不过,哭也难免,为什么不让他哭而压抑自己呢?但在大人的世界里,似乎“不哭”才叫好的表现,甚至错误地告诉孩子“哭”是不勇敢的。
在大厅里,我看着一个比儿子还小一岁的小女孩,在医生的针刺进皮肤的那一刻,竟然没有哭。然后,孩子的爷爷自豪地说:“我家孙女儿在出门时就已经商量好了,打针不能哭,否则就上不了幼儿园。”而此刻,我明明看到了孩子脸上痛苦的表情,她故作坚强的样子真让人心疼,那个眼神比放声大哭一场还要难受。也许,在孩子看来,不管有多疼,为了能顺利上幼儿园,她必须强忍打针带来的痛苦,必须压制自己害怕的本性。这么小的孩子,看的我有些于心不忍,而旁边的大人们正在夸奖孩子的勇敢,为她点赞。可我感受到的分明是孩子的痛苦,虽然痛苦,小女孩依然为了大人口中所谓的“坚强”,在努力掩饰自己想哭的表情。我心里难受极了!
我做了一个大胆地推测,假如孩子从小到大把所有的难事都忍了,她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她会快乐吗?将来会不会有心理健康隐患?人该发泄的时候就得发泄,否则压抑堆积不良情绪在体内,就会变成久居在身体内的毒素,最终形成毒瘤。久而久之,其健康状况是令人担忧的。在这里,不仅仅是小女孩,更是周围大多数孩子的成长方式,尽管许多人看来,这些孩子超乎寻常的“懂事”,我却为开始他们担忧。
就像现在的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家长们要求孩子走到哪里都是优秀的,一旦在哪个方面达不到自己期许的效果,就会横加指责孩子,并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要求他们做自己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就像电视剧《少年派》里的林妙妙,因为偶然的机会考进重点高中,而自己并不擅长理科,所以,上理科课程和考试都成了她漫长的煎熬。
在学校教育中,同样每所学校里的每个老师为每一名学生制定的标准也是一样的。学生一旦以考试的方式分出成绩的高低胜负时,那些分数低的孩子总是习惯性地被老师们称为“差生”亦或“劣等生”。总之,通过考试给每一个孩子成功地划分了等级,贴上了不该有的标签。
在西方神话中:有一张魔鬼之床,每一个经过的人,都要放在床上量一量。经过的小个子睡在上面,就用力把他的身体拉长,直到他断气为止。经过的大个子睡在床上的,就把他的脚砍到正好跟床一样长。最后,凡事经过的人都会痛苦地死去。其实这个故事看起来与眼下的教育多么相似啊!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不同的鲜活的学生个体,似乎与教育的真正目的有些南辕北辙。而眼下所有教育的目标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考出好成绩,让所有的孩子都考上985或211重点院校,他们认为,这才是良好的出路,这才是远大的前程。
事实上,造物主才不会那么傻,他不会把所有的人都造成一个样子,也不会给所有的人同一种使命。否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岂不很无趣?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树叶犹如此,何况人者乎?最为关键的是,现在的教育,不顾孩子的个性使然以及兴趣爱好,傻乎乎地给所有人以同样的标准,一样的使命。是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让所有的人都考上名牌大学,而是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朱永新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个孩子成为他自己,而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这个目的背道而驰的。我们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材,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孩子,培养成单向度的人。他提出,每个人的个性和潜能是不一样的,学校应该成为汇聚美好事物、伟大事物的中心,并让学校和它们遭遇,在这个过程中,帮助找到自己,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这才是教育的目标。
目前,不管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育中,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用分数来衡量学生和自己的孩子。他们几乎忘记,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因为他们只记得要培养出一台考高分的“机器”,似乎才对得起自己那张看似很重要的面子。
其实,所有的家长和搞教育的老师都应该说一句:孩子,你可以不优秀,也可以不勇敢,但你一定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啊!莫让分数湮没了自己;莫让别人家的孩子掩盖了自己家孩子的光芒;也莫让那些表面看似优秀的却在暗地伤害内心的某些品质驻扎在我们的内心。那样,即使某一天我们变得优秀,也会成为痛苦之源,而不是快乐之本。教育不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得到自己原有的那份快乐吗?在这里我还是想再一次对所有的孩子说一声:孩子,你可以不勇敢,你可以不优秀,但你一定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2019年8月13日